饮食文化

宝鸡美食历史文化底蕴之二十六

西府“主中馈”礼——“献饭” “传膳”

“馈”,有“赠送”“进献”之意,这里指“进食于人”。即拿最好的东西给人家吃。特别是拿最好的食物祭神。所谓“中馈”,是指妇女在家主持饮食之事。《周易·家人》:“无攸遂,在中馈。贞吉。”释意:攸,远也;遂,成也。“无攸遂”是说没有远大的成就。“在中馈”是说家庭主妇,对煮食这个家内大事,用心去做,家才能呈现祥和吉利景象。“贞吉”是说对煮食这一大事,坚持正道而行,保持贞正,不走邪道、歪道,必然吉利。其语意是对外在的事业,虽没有远大的成就,是因为“心系于家”,以家人为优先,做最好的食物给家人,有利于良善的家风形成,希望家族繁荣。

古时把女性为家人烹饪的劳动称为“主中馈”。古代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认为:“主中馈乃是坤德(妇女的道德),不单是做饭小事,乃是人生大事,应送小孩学烧饭才是,‘所修妇功,无不蕴习酒食,四时祭祀,常手自亲焉!’”把女主中馈与家庭兴旺联系在一起。虽然从几千年的宗法社会大家族制发展到核心家庭制,但一个美满的家庭,必然有一位“主中馈”的贤妻良母,能很用心地把家庭内部治理得安稳妥当,这是老祖先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传播颂扬这一“主中馈”的理念,产生“饮食为礼”典仪,是她进入了礼节仪式,中华《三礼》均有记载《主中馈礼》。过去在西府的丧礼和除夕挂祖的“献饭”或称“传膳”的仪式,就是“主中馈”礼。

丧礼中的“设灵献饭”

西府的丧葬礼俗中,为了“开吊(唁)”,要搭灵棚,为“吊唁”设灵堂,在供桌上要献饭。家庭主妇或厨师制作“献食”,多为“九大碗”和油炸面食制作精美的“索洛树”、“摇钱树”等,在“移灵”后,接着就是行“主中馈礼”,在“吹手”的奏乐中,由孝子列队从厨中主妇手里接献食,一碗一碗,迎送摆上供桌,并行跪拜礼,很繁琐也很讲究,要花费很长时间。这个仪程称为“献饭”或“传膳”。

除夕挂祖行“主中馈”礼

年卅除夕,各家请灶辞年,随即设祭祭祖后,同姓大村落皆有祠堂,小的同姓宗族在家悬挂宗族影像(称“祖案”)、设祭,说是请祖先回家过年,男子须住祠堂,由宗族长率领,按昭穆长幼行礼。祭祖时,一代代的主妇要传递上菜,最后由行辈最高一主妇捧至桌上。行礼后撤供亦先由最高一辈主妇撤下传递,这就是“主中馈”礼的象征。孀妇及妾媵不参加传递。影像悬至正月十六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