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漫话古代名宴的逸闻往事(一)

《中国烹饪百科全书》“宴会”辞条释义:“宴会起源于社会及宗教的朦胧时代。”早在农业出现之前,原始氏族部落就在季节变化的时候举行各种祭祀、典礼仪式。在这些仪式中,往往有聚餐活动。农业出现以后,因季节的变换与耕种、收获的关系更加密切,人们逐渐在规定的日子里举行盛筵,以表达丰收的喜悦、庆祝自然的更新。

宴会,古时也称为“燕会”,是以酒肉款待宾客的一种聚餐活动。关于中国宴会较早的文字记载,为《周易》中的“饮食宴乐”一句。随着菜肴品种不断丰富,宴饮形式向多样化发展,宴会名目也越来越多,成为习俗或社交礼仪需要而举行的宴饮聚会,是社交与饮食结合的一种形式。

图片

隋唐以前,古人不使用桌椅,屋内铺在地上的粗料编织物叫“筵”,加铺在筵上规格较小的叫“席”(细料编成)。宴饮时,座位设在席子上,食品放在席前的筵上,人们席地坐饮。后来使用桌椅,宴饮由地面升高到桌上进行,明清时有了“八仙桌”“大圆桌”,宴会形式已经改变,宴席却仍被沿称为“筵席”,座位仍沿称“席位”,筵席与酒席成了同义词。自古以来,宴会天天有,但能成为历史名宴的却是有数的。


楚庄王与“绝缨宴”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在其《说苑》中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庄王绝缨”一事。
楚庄王有一次宴请群臣喝酒。大家喝得正欢,蜡烛突然灭了,有个大臣趁机拉了下楚庄王爱姬许美人的衣服。许美人扯下这个人的帽缨,告诉楚庄王说:“刚才蜡烛灭后,有人拉我衣服,对我无礼,我把他的帽缨扯下来了,你催促人点灯,看看是谁的帽缨断了。”楚庄王非常大气地说:“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洁而使我的臣子受辱呢!”他马上命令群臣说:“今天与我喝酒的,不扯断帽缨的话不尽兴。”大臣们纷纷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最后尽欢而散。

图片

三年以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叫唐狡的大臣奋勇争先,五场战斗都冲杀在最前面,首先杀败了晋军,最终获得了胜利。楚庄王感到奇怪就问这位唐狡说:“我的德行浅薄,从来没有特殊优待过你,你这次为什么奋不顾死呢?”唐狡回答:“我罪当死,上次宴会上帽缨断了的人就是我,大王您隐忍不治我的罪,我始终不敢因为受人庇护的恩德而不显扬地报答你。我因此一定要为您肝脑涂地,冲锋陷阵。”
这就是楚庄王为了包容犯错误的大臣而命令与会众人全都扯断帽缨的“绝缨宴”,亦称“绝缨会”,“楚王绝缨”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后世有位叫髯翁的文士作七绝一首称赞楚庄王:“暗中牵袂醉中情,玉手如风已绝缨。尽说君王江海量,畜鱼水忌十分清。”

荆轲与“饯行宴”

传说荆轲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后来荆轲到了燕国,与当地的狗屠夫及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
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与那个宰狗的屠夫和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
这时,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几段太子丹收买荆轲的事情。一次,太子丹请荆轲喝酒,因为荆轲赞美一位献舞的美人手长得好看,太子丹就将那位美人的一双玲珑玉手砍下做成一道菜端给荆轲。一次,荆轲无意间赞叹了几句太子丹新购得的千里马,不料吃午饭时太子丹给荆轲“加菜”,居然是“千里马肝美”。

图片

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战国策•燕策三》记载了这场饯行宴:“送之至易水,祭祖,取道。”关于“祭祖”,此处有两层意思:一指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二指饯行送别的一种仪式。于是,公元前227年的这一天,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按照当时的习俗,太子丹等人虔诚而隆重地祭祀了路神,接着喝了一顿饯行酒,高渐离奏起了悲壮的音乐,荆轲和着音乐吟唱起了别离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歌声凄厉而悲怆,在场的人深受感染,情绪激昂,甚至哭出声来。乐音变作慷慨激昂的羽声,荆轲“取道”上路,在羽声中登上马车,飞驰而去。
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地图时,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作者简介

宋婉琴,中共宝鸡市委党校校委委员、行政管理与法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宝鸡市社科联常务理事,陕西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宝鸡美食》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