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中国烹饪百科全书》“宴会”辞条释义:“宴会起源于社会及宗教的朦胧时代。”早在农业出现之前,原始氏族部落就在季节变化的时候举行各种祭祀、典礼仪式。在这些仪式中,往往有聚餐活动。农业出现以后,因季节的变换与耕种、收获的关系更加密切,人们逐渐在规定的日子里举行盛筵,以表达丰收的喜悦、庆祝自然的更新。 宴会,古时也称为“燕会”,是以酒肉款待宾客的一种聚餐活动。关于中国宴会较早的文字记载,为《周易》中的“饮食宴乐”一句。随着菜肴品种不断丰富,宴饮形式向多样化发展,宴会名目也越来越多,成为习俗或社交礼仪需要而举行的宴饮聚会,是社交与饮食结合的一种形式。 隋唐以前,古人不使用桌椅,屋内铺在地上的粗料编织物叫“筵”,加铺在筵上规格较小的叫“席”(细料编成)。宴饮时,座位设在席子上,食品放在席前的筵上,人们席地坐饮。后来使用桌椅,宴饮由地面升高到桌上进行,明清时有了“八仙桌”“大圆桌”,宴会形式已经改变,宴席却仍被沿称为“筵席”,座位仍沿称“席位”,筵席与酒席成了同义词。自古以来,宴会天天有,但能成为历史名宴的却是有数的。 楚庄王与“绝缨宴” 荆轲与“饯行宴”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