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大家”并非指“几个人在一起”之说,而是指出类拔萃的思想家、美食家、鉴赏家、哲学家、政治家、评论家、艺术家等等的社会名流,圣哲人物。听听这些“大家”是怎样说道“吃饭”这个“天大地大,吃饭事大”的。
被后世尊为“厨圣”的伊尹,他借用“烹饪之事,鼎中之变言治国之道”,训导辅助成汤醒悟而灭夏建商。伊尹第一次为商汤召见,开口就谈当政的人要想厨师调味一样,懂得如何调好甜、酸、苦、辛、咸五味,并从肉、鱼、果蔬、调料、谷食、水等几方面列举出了数十种天下美味,包括肉中佳品猩猩唇、大象鼻、凤凰蛋;鱼中美味洞庭鯆鱼,东海鱼和澧水六脚朱鳖;蔬中上品华阴的芸、云梦的芹和太湖的菁;调料阳朴生姜、招摇桂皮和大夏的盐;饭食不周山粟和南海的黍。特别提醒成汤,这些美味几乎没有一种产在商王朝所在的亳地。不先得天下就不可能享有这些美味。
对此,毛泽东在《毛泽东早期文稿》曾评说:“伊尹被后世奉为‘商元圣’。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伊尹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大公也。尹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对“吃”的研究《论语·乡党》记述孔子“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含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孔子可能是最早的美食家之一,他不但讲究食的质、味、色,而且还讲究吃的时间,讲究按一定的方法宰割肉,甚至宴席摆设不恰当,他就不肯入座,所谓“席不正,不坐”。这似乎显得太苛刻了,而是表现一个儒家重仁重礼的风度。其实孔子生活的年代,贵族生活虽说是“八珍之齐,列鼎而食”,但就其烹调工具、方法、食品结构、饮食习惯和风格,还是粗糙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真正含义,主要是指在做祭祀用的饮食时,应选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时能做到精细,这样才能达到尽“仁”尽“礼”的意愿。饮食文化要建立在“仁”“礼”的崇儒重道的基础之上。
“吃”是衡量一个政治集团好坏的标准。“吃食”是民心归向的政治尺度。《礼记》载:“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幻想的乌托邦世界。《汉书·郦食其传》强调:“王者以民为王,而民以食为天。”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再次重申:“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可见,整个2000多年的历史中,政治家们都把“食”“吃”作为政治的枢纽。谁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就意味着民心归向谁。
总的来讲中国饮食不但要求食物的质量好、颜色好、味道好,而且还要求食物香气溢人,形状优美,还要求盛菜的器具要恰当,上菜的顺序要合理,吃的时间要适宜,地点要静谧,情趣要优雅。这些原则合起来便构成中国饮食的“十美”,即“质、色、味、香、形、器、适、时、境、趣”。如果说“质、色、味、香”更倾向于生理的满足,那么,“形、器、适、时”,尤其是“趣”,则更倾向于艺术的审美满足。 无所不吃的中国人和中国的四大菜系。中国人爱吃,能吃,会吃,这恐怕是世界公认的。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人是地球上唯一无所不吃的动物”,“凡是地球上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这话一点不假,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能成为中国人碗碟中的美味佳肴。欧洲人厌恶吃狗肉,阿拉伯穆斯林拒绝吃猪肉,中国人的趣味比他们广泛多了。
吃是中国人重要的社交手段。中国人见面打招殍,不像西方人爱说“你好”,而总是习惯于问“吃过了吗”。汉语中常常用“醴酒不设”来形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招待不热情,不周到。如果把整个社会比做一架大机器,那么,“吃”就像加在这一机器上的润滑油,人们在交杯举斛之余,相互间的紧张关系也得以松弛消解。就这层意义上讲,中国的“吃”带有很浓厚的人情味。但是当这种人情味被狭隘化庸俗化了的时候,人情便成为无视公理的砝码,因为“吃了人家的嘴软”,碍于情面,公理便被撇在一边。人们有感于此,即用“酒肉朋友”来形容友谊的浅薄。这种情形在中国封建社会并不罕见。饮食不论在取材还是在烹调上,都讲究“中庸”之道:“万物并盲不相害,道而并行不相悖”。追求恰到好处。有“良食源于良材,良材源于良心”的心理机制。
中国饮食的种类繁多,堪称世界之冠。这是中国饮食的特色之一。当然,仅此一点,还不足以说明“吃”在中国的发达。最重要的是,这些食品精微细致,风味各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地的人形成各自的体系。并且人们不仅讲究吃什么,更关心怎样吃。于是,吃不仅仅只是“吃”,而成为吃的艺术。在风格迥异的各种菜系中,川、鲁、苏、粤四大菜系最为著名。这四大菜系各自风格的形成,都有其深远的历史地理渊源,并与一定的物质气候有关。川菜的发祥地是巴、蜀二地,相传早在汉魏六朝初具特色,唐宋以后,逐渐推及全国。由于四川盆地雾多、阴天多,湿气重,因此川菜通常都是重油重味,尤其偏爱麻辣。川菜的另一特色是善于利用寻常原料,翻出多种新鲜花样,比如一块豆腐,在四川厨师的手下,就能做出糖醋豆腐、麻婆豆腐、家常豆腐、砂锅豆腐汤等等。在所有的菜系中,川菜的调味品中恐怕是最多最复杂的,有鱼香、宫保、怪味、家常、红油、椒麻、荔枝、酸辣、白油、豆瓣、蒜泥、姜汁、陈皮、麻辣等几十种味别。
粤菜以广东的广州、潮州、东江三个地方菜组成。粤菜用料广博,菜肴新颖奇异,擅长烹饪蛇、狸、狗、猴等野生动物,南宋人称“广东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素有“食在广州”之说。粤菜追求原味,讲究鲜嫩、滑爽,以生脆、清淡为主。做法以蒸、炒、烤居多;由于岭南炎热时间比较长,因此,粤菜中粥品特别丰富。鲁菜的发祥地是临淄和曲阜。春秋战国时即逐渐形成。由于鲁地偏北,天寒蔬菜较少,因此鲁菜避短就长,发展了做高热量、高蛋白菜肴的烹调术,如九转肥肠、脆皮烤鸭、德州扒鸡等都是鲁菜中的名菜。鲁菜还非常讲究用料,擅长用燕窝、鱼翅、海参、银耳、香菇等高档材料做出厚味大菜,因此鲁菜又带有宫廷菜的余韵。苏菜是以苏州、扬州、杭州为中心,这一带河湖密布,人称“水乡”,因此,苏菜具有河鲜菜多的特色就毫不足怪了,象西湖糖醋鱼、清蒸鲋鱼、蟹黄燕窝等苏菜中的名菜。就味道来讲,苏菜兼有南北风味,浓而不腻,淡而不寡,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这一特色的形成,恐怕与苏、杭、扬三地一直是古代南北交通的要地有关,南来北往的客人们带来各种家乡风味,经过苏菜的吸收兼容,使其菜系更加丰富多彩了。苏菜的另一特色是小吃、点心制作精致,讲究造型。也许是苏杭灵秀之气熏染了这里的人民,因此他们能做出像松子水晶肉甜糕、灌汤包子、蟹黄汤元这样秀美清丽如杭州西湖,玲珑细巧如苏州盆景的小吃来。李福蔚,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宝鸡炎帝、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监事,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