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油饼荷包蛋,是西府农村人家的一道改样饭,也是一道快餐,由于方便快捷,食材简单,既上档次,又有品位,所以常用来招待亲戚友人和稀客。 我是地地道道的西府宝鸡人,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头一次去相亲,丈母娘见我来了,喜出望外,忙里忙外招呼我,真是“丈母娘见女婿,兴的像个罩窝鸡”,又叫对象来应称我,她便麻利地进厨房做饭去了。差不多有一袋烟功夫,丈母娘和对象端来了一碟子黄灿灿的油饼,一碟子辣子炒鸡蛋,一大碗荷包蛋,看到这些我馋涎欲滴,她娘俩一招呼我吃饭,我也毫不客气地吃了起来,顺手撕了块油饼,就塞进嘴里嚼起来,顿时感到那油饼香酥软口味齐全,再卷上辣子炒鸡蛋,更是回味无穷,妙不可言。边吃边唠,没一会儿,就喋了两个油饼和一大碗荷包蛋,还打了一个饱嗝。 去丈母娘家相亲,吃的烙油饼煮荷包蛋这顿改样饭,那香酥可口的油饼和清亮温馨的荷包蛋,至今还是记忆犹新,香味无穷。 上个世纪七十年末期,农村人的生活还很拮据,物资匮乏,饮食单调,尤其是副食品极少,根本吃不上新鲜蔬菜,通常吃的晒干的萝卜丝、灰灰菜、黄花菜等,都是平时收集加工的,在没菜的空差,用开水泡软,凉拌或炒着吃。说起炒菜,根本没有油,而是用麻丝扎成团的油布,蘸点油擦锅炒菜,以加水炒为主,再放点盐,炒的菜没有油香味,苦涩难吃。 那时村上经常有住村工作组,与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特别是吃派饭,让农家的女人犯难,真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怎么做饭,也是对农家妇女的技能、卫生、舍得等方面的综合考量。 记得有天晌午,我和媳妇刚从地里回来,正要收拾做饭,村支书急忙跑来说,区上刘局长来检查工作,晌午做一个人饭。我望着媳妇,到底做啥饭,心里在犯嘀咕,只见媳妇拍扫了身上的土,洗完手就进了厨房。我也跟着进了厨房,当媳妇的助手。只见媳妇麻利的挖了两碗面,倒在瓷盆里,又倒了一碗开水,便用筷子边搅边倒水,一会儿面和好后,倒在案上开始揉,将揉好的面团又在案上摊开,撒上油和盐水,又卷搓成条状,用手掐成六个均匀的小面团,摆在案上。接着往后锅添了三马勺水,又在前锅里滴了许多清油,媳妇就让我弄火烧锅。媳妇接着擀油饼,不一会儿擀了三个,只见锅里的油冒着青烟,这时媳妇将擀好的饼提起放在锅里烙起来,一会儿翻转锅中的油饼,一会儿擀饼,一会儿漩油,忙个不停,没多大功夫,六个又薄又大的油饼就烙好了,金黄飘香。随后又将后锅里的热水舀到前锅,我继续烧火,媳妇又从篮子里取出两个鸡蛋,碰破外壳,将蛋清蛋黄倒在碗中,锅中的水滚开之后,将蛋清和蛋黄直接倒进水中,煮上一阵就好了,清掉上面的蛋沫,舀了一大碗,黄生生的蛋黄被白白的蛋清包裏着,鲜泽透亮,好诱人哟。这顿饭我全程跟踪,目睹了油饼荷包蛋的制作过程,也跟上国家人沾了光,吃上了香软可口的油饼,可惜没有吃上荷包蛋。 我媳妇在山村中做油饼荷包蛋是出了名的,凡在我家吃过饭的公家人,张干部、马主任、刘局长见了我就夸我媳妇,说我媳妇人好,做的茶饭更好,尤其是油饼荷包蛋,把人当亲戚看待。 油饼荷包蛋,是出自宫中御膳秘技,传说有位御厨专做油饼荷包蛋,为了讨皇上的喜欢,就照水中荷花的样子,把鸡蛋做成了外形酷似荷花,蛋黄像莲蓬,蛋白像荷叶,在汤水中清亮清爽,起名荷包蛋。后来,御厨告老还乡,离开了宫廷,荷包蛋和油饼的做法,便在民间流传开了,也进入了农村老百姓的家庭。再不断的改样,使油饼和荷包蛋饼汤搭配,成了农村取材方便,做工快捷的一道改样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油饼荷包蛋的做法各异,而且品种繁多,油饼系列有千层饼、油炸饼、油酥饼、葱花饼等,荷包蛋系列有煮荷包蛋、油炸荷包蛋、水煎荷包蛋等。从味道上来分油饼和荷包蛋有甜咸两种。总之,油饼外面金黄酥脆,里边柔软白嫩,色泽金黄,扑鼻是香。荷包蛋清淡晶亮,光滑爽口,令人垂涎。现在农村兴起了农家乐,而大多数人是慕名油饼镆馍辣子菜而去的。 作者·简介 夏明科,喜欢了解和钻学本地的文史,曾参加渭滨区《地名故事》和《地名志》的编辑工作,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了一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