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饮食养生的学问——食疗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饮食消费的典籍和记载,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医学基础理论与饮食的结合,又独创了一门“食疗”的学问。所谓“食性”是指食物具有的性质和功能,性质是指食物具有的营养和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功能是指食物在应用中所体现的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辨证施食,针对不同气候,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环境所致疾病,并根据患者体质、年龄、心理的差异,投以不同性质的食物,给予治疗或健身,例如“食性与四气五昧”理论。
我国的“食疗”,历来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材,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随着历代医药的发展,逐渐认识了所食之品的营养使用和治疗作用,才将食物与药物分开,但食物的治疗和养生作用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内经》上说:“势以祛之,食以随之。”古代医家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药性”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都具“寒、热、温、平”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只有熟悉这些食性,才可利用食物的偏性来调整阴阳的偏差,使人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如体质虚弱寒凉的宜选用具有温阳、散寒等“温、热、辛、甘”气味的食物;若体质温热,壮实多火的则应选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等作用的“寒、苦、咸”气味的食物。四气五味的中药理论还指导食疗在一年四季中的协调作用。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宜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宜吃咸以和软。这种因时选用不同食性的食物至今仍然盛行不衰。
我国古代很早就直接把酒当成祛除寒邪的药剂,用以治疗疾病。《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中说:“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这就是说,上古圣人制作各种酒,是为了准备不测。一但寒邪之气侵袭了人,喝点醪醴就可以万无一失。西周百姓把酒作为一种祛除病邪的药剂。在西周还有一种作为芳香剂和消毒剂的卫生用酒叫做郁鬯,是把郁金汁渗和在用黑黍矩做的酒里而成的酒剂。这种酒既含有较多的乙醇,又有浓郁的芳香。《周礼·特郊牲》中说“周人尚臭”,即周人喜爱香的气味。于是郁鬯在西周的使用就十分广泛。在西周王室就有专门管理和酿制郁鬯的“郁人”和“鬯人”设置两个部门的人员编制有25人之多。
郁鬯的首要用途是作为祭祀时处理环境的芳香剂与消毒剂。孔颖达在《周礼·春官·郁人》条下说:“祭祀宗庙,先灌,灌用郁。”这就是在祭祀宗庙时用郁鬯洒地,“既灌,然后迎牲。”即洒了郁鬯后,再迎接供品牲物进庙。很显然,“灌”是为了利用乙醇对环境进行消毒,以“除秽”,同时也为了使环境充满芳香的气味,以遮挡牲物的膻味。郁鬯在卫生方面的第二个用途就是供天子斋戒洗浴。《周礼·春官·鬯人》中提到鬯人的职责时说:“凡王之斋.共王秬鬯。”陆德明释“给王洗浴使之香美也。”可见天子在斋戒和给诸侯吊丧时,要先用郁鬯洗澡。郁鬯不只可以使他“香美”,同时还可以达到防病“避秽”的目的。用酒作为洗澡的盥洗剂,据说不只可以达到体表消毒的目的,而且能舒张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有益人体健康。近几年日本市场才有洗浴酒的出售,而我国早在西周已用鬯酒洗浴,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郁鬯在卫生方面的第三个用途就是处理尸体。《周礼·小宗伯》条下说: “王崩,大肆以秬鬯渳”郑玄注:“大肆,大浴也。杜子春读渳为泯,以秬鬯浴尸。”这就是在天子或诸侯死后,要对尸体大洗一次。洗尸要用秬鬯作为盥洗剂。这种洗尸的办法,其目的不只为了使尸体“香美”,据近人研究,对尸体进行一次体表消毒,有延长尸体保存时间的效果。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尸体处理方法。我国古代医家和食疗家在《内经》“天人感应”思想的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和时令的关系,并具体地提出“食疗”的四季五补法,即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四季“通补”。这种顺应四时阴阳和自然界变化的“食疗”养生法,是“天人相应”的具体运用。中国医学在人的养生中倡导顺应四时养生,如《内经》“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这一思想被后世养生家奉为圭臬,并从饮食的治疗与健身作用而适时发挥作用,极为讲究在不同的季节、气候、时间给予不同的食物,以达到治愈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五补法在历史沿革中还被引用到时令年节中,并成为一种风俗,如春节,饮用屠苏酒、椒柏酒,食用五辛菜;清明前后吃乌米饭;端午节饮菖莆酒;重阳节饮菊花酒;腊八节吃腊八粥等,皆有祛秽解毒、健身防病的意义。这种年节岁时的食俗同样表明其中蕴含四时自然的“天人感应”的思想。李福蔚,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宝鸡炎帝、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监事,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