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世界丝绸之路上的“宝鸡美食”(一)

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有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图片

宝鸡是丝路东段始发的重要途经地。以凤翔为中心的宝鸡地区是“丝路”重镇。以长安为起点,西行过渭河,经咸阳、兴平、武功、美阳(法门)、岐山各驿站,经横水至凤翔府治雍县,再经千阳、陇州由陇坂西越陇关(固关)至秦安,再沿渭水西行到临下,后由水积石山渡过黄河,沿湟水西行经西宁,通过扁都口到达张掖,此为“丝路”南道。除此,还有丝路古道“渭水峡道”。从长安出发途径雍城,由古陈仓(今市)南关过渭河陈仓古渡,沿渭河南西行。经太寅、献头岭、码头滩,渡东岔河至三岔城(吴砦),直通上邽(今天水)。过境道中陇关是指陇县固关镇境内的大震关,是出陕入甘的唯一古道,别无他途,是丝绸之路起始段的重要节点,文成公主入藏就是从大震关经过的。由于地处交通要冲,征战频繁,贸易繁忙,在两千年的历史上,形成了以固关镇为核心的繁华区域。

图片

宝鸡属“天下九州”之一的雍城(都城设今凤翔),地处渭水中游,关中西部,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古有“天府之国”之称,是最早的人类繁衍生息之地。此地为“三皇故里”“周秦肇基”“汉唐畿辅”之地,又是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又是“丝路”途经地,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源头地。它如同串珠一样镶嵌在“丝绸之路”上。而“宝鸡美食”就是这颗宝珠中最多彩最耀眼的一粒。闪烁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工贸旅游名城的光彩。正是“宝鸡美食”的这一历史文化底蕴,创建“世界丝绸之路美食名都”的命题,成了此地域人们热议的话题和亚洲文明交流互鉴行动的纲领。下面从文化角度审视一下“宝鸡美食”。

宝鸡美食的历史地位
城市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三代”(夏商周)以前,“都邑”便在中原形成,姜炎时代的“姜氏城”、“太阳市”、夏立九州之一的“雍州”,与古埃及的开罗、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德里、古希腊的雅典和斯巴达等城市,也都形成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600年期间,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跨越简朴的社群生活,进入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高度集中的居住格局,日益发达的商业贸易,日趋增多的社会交往以及不断繁荣的文化、艺术、教育科技乃至餐饮文化等,都是城市所催生的文明成果。城市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

图片

“以文化成天下”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共同理想,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城市在“以文化成天下”的进程中,担负着特殊使命。中国史学界一直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在先秦,而先秦的根脉就在宝鸡,另外,当代中国有这样一个给城市定位,那就是以历史为脉络:“50年看深圳,100年看上海,500年看北京,3000年看陕西,5000年看宝鸡”之说。从中华餐饮文化史角度去考察,宝鸡美食的历史文化地位可证实:
(一)宝鸡美食具有调制饮食的初创地位
人类饮食生活发展进程历经两个阶段,一是自然饮食阶段,即茹毛饮血的生食阶段;二是调制饮食阶段,火的发明和使用是饮食文明起源的关键和始端。宝鸡北首岭的“陶鼎”,证明“姜炎时代”已进入调制饮食阶段,成为距今六七千年调制饮食的初创地位的标志。
(二)宝鸡美食具有美食创制的先驱地位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美食“六饮”“八珍”是后世筵席的先驱之作。
(三)宝鸡美食具有市井食风的引领地位
周代贵族的“钟鸣鼎食”之风对后世市井食风的影响,引领后世市井酒楼饭馆的装饰、环境、服务、酿造、烹调、餐具、器皿都为精致、讲究,极富文明。“陶鼎”到“铜鼎”的“鼎食”及“鼎中之变”是“火锅姓秦不姓川”的佐证。

图片

(四)宝鸡美食具有国菜之母的鼻祖地位
在中华餐饮文化中,虽有“川、鲁、苏、闽、浙、粤、湘、徽”八大菜系,加上“京、沪”十大菜系之说,陕菜虽未列入“菜系”,却有“陕菜是各大菜系的‘母菜系’”之论,如“秦腔是中华各剧种的鼻祖”一样,陕菜是“国菜之母”“陶鼎调制”“周八珍”及“钟鸣鼎食”是各菜系的“根”。
(连载)

作者简介:
李福蔚,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宝鸡炎帝、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监事,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