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团是西府地区人尽皆知的饭食。顾名思义,一个“搅”字,足见其制作过程需要搅拌,俗话说:“搅团要好七十二搅”;“团”一字,可见其为团块形态,人们经常说:“黏的像搅团一样“,也足见其黏糊性状。

做搅团的面粉为玉米面。浅黄色,若遇水搅拌成糊状,很有一定的黏性。用玉米面粉擀面条,酥软易断,不如小麦面粉柔长筋道。小时候,因生产队的玉米产量高,小麦产量偏低,所以每年分配给农户的粮食,玉米最多而小麦极少。于是许多家庭的主食以玉米居多,就像我母亲说的:“一年四季,玉米栽庄(为主)”。那时的三餐大多是这样安排的:早饭为玉米糁或玉米糊汤,午饭为搅团或玉米面条,晚饭还是玉米糁或玉米糊汤。所蒸的馒头以玉米面为主的“金裹银”(玉米面混着少量的小麦面),只有在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来了客人,才擀小麦面条或者蒸小麦馒头。 
童年的记忆,对于搅团并不陌生。我的家乡把做搅团叫“馓”搅团。馓,可能与玉米面粉一边搅一边撒有关。馓搅团的器具是用一个长把木勺。做饭时候,是先将少量玉米面粉和水搅拌成稀糊状,倒入开锅的沸水中,煮一下,边搅边倒,以防结成面块,等糊汤煮沸,然后再依次撒入玉米面粉,也是用木勺边搅边撒面粉,等到稍稠,再掺入开水煮沸,再边搅边撒入玉米面粉,以此类推。在整个馓搅团的过程中,因搅团的黏性,要双手抓木勺,膀子摇圆,尽力搅拌。灶膛里的火不要过大,以适中为好,以刚能煮沸糊汤为宜。最后,锅里的搅团稀稠适中,架柴火煮沸就行了。接下来就是搅团出锅,一种是将搅团舀入干盆中晾凉,再分舀碗盘中,以调配菜汤泡着吃,这种吃法就是人们常说的“水围城”;还有一种吃法是以醋汤油辣子蘸着吃,佐以炒菜蒜姜,味道酸辣香柔。另一种晾搅团的办法是用漏勺(一种有孔的勺),将搅团漏在铁盆的凉水中浸凉,当搅团穿过漏勺时,搅团会形成蝌蚪状的颗粒,落入水中,发出咕嘟声,所以人们称之为“粉咕嘟”,也有人把它叫作“漏鱼儿” ,可凉调食用。第三种晾搅团的办法是将搅团直接舀出倒在案板上,并刮成平面形状,等搅团晾凉可切成方块状食用,可调拌,也可汤煮。 
母亲馓搅团的时候,先是把玉米面粉用筛面罗过一遍,再和上少量的小麦面粉。于是她馓的搅团,分外光滑。特别是晾在案板上,切成方块的搅团,调汤煎煮,非常好吃。每次搅团做好,母亲会让我端一些送给左邻右舍,让品尝新鲜味道。金利婆吃完端去的搅团,经常会咂巴着嘴说:“这搅团,光的很,就像凉粉一样。”看她余味悠长的样子,我回来对母亲一说,母亲很开心,说:“既然她爱吃,就多给端几次吧。” 母亲很乐于把劳动成果分享给他人,包括善良的心意。现在,由于生活的好转,吃着精米细面的人们,因稀缺对搅团又有着一种难舍的喜爱。特别是夏天消暑的时候,一盘晾凉的搅团,拌上香油盐醋辣椒蒜泥姜末,再加上豆角豇豆菜,就是最好的搭配,总会让人吃出不一样的记忆,不一样的感情。作者简介
张峰青,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楹联学会会员。著有民俗散文集《故乡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