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中西府的传统美食中,有两种以兵豆为食材的小吃颇引人喜爱,这就是兵豆凉粉和兵豆拌汤。兵豆,即小扁豆,豆科兵豆属粮食兼绿肥作物。因其形状如饼,又称作“饼豆”。古时也写作“邠豆”(见《凤翔府志》)。兵豆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小杂粮。据科学测定,它不但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可溶性纤维,而且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不同种类的维生素,特别是它的含铁量是其它豆类的两倍,叶酸含量也较高,对预防多种疾病、抗衰老大有好处。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兵豆性微温,味甘微涩,具有益气、化湿、清热、解毒等功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兵豆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栽培。现在亚、欧许多国家种植。我国的主产地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北、河南、云南等省。过去,作为小杂粮、麦豆混作和倒茬作物,我市各县多有种植。只是由于其产量过低,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现在已很难觅其踪迹。笔者翻阅几个县的县志,据《陇县县志》记载,1947年全县种植兵豆3400亩,平均亩产仅25.4斤。《千阳县志》记载,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兵豆亩产也不足百斤。《麟游县志》记载:“扁豆系到茬作物……产量不高,1989年亩产80斤,是制作粉条和凉粉的最佳原料。”笔者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家乡岐山农村时,还见到过生产队种植兵豆,只是在田间地头或与小麦混种,数量很少。曾记得小麦收割后上场碾打时节,集体劳动,队里煮一大锅兵豆汤,干活又累又渴的人们,喝上一碗兵豆汤,既解渴又消暑,别提多舒坦!
关中西府的凉粉按原料划分,豌豆凉粉、荞麦凉粉为上品,兵豆凉粉则为极品。原因是它不仅有营养,而且口感好。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陇县南道巷土地祠门口王家的兵豆凉粉就远近闻名。兵豆凉粉的制作,先要泡豆、磨浆、滤渣,然后在大锅中加热、搅拌,成熟后盛入盆中晾凉,再切成条状,浇上料汁,即可食用。也有煎炒热食的。过去街市卖凉粉的摊子上,成坨的凉粉颤微微的,无声地诱惑着食客,说话间摊主手中的捞捞在凉粉坨子的边缘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细细的凉粉条条就整齐地盛入碗碟之中,随即浇上事先调制好的盐醋辣子蒜水,一碗色味俱佳的凉粉就呈现在食客面前。那酸辣香的滋味一入口中,便给人以清嫩滑爽的感觉,透过味蕾,直叩心扉。特别是过年时候,许多家庭都要打凉粉,在饱餐大鱼大肉的同时,上一盘凉粉,既开胃又解腻消食,倍受人们青睐。

兵豆拌汤是西府农家另一道美食,在拌汤中可称翘楚。与普通拌汤不同的是,它先要煮兵豆,待兵豆滚熟之后,下事先搓好成絮的面粉细粒,煮熟后再放入炒好的新鲜时蔬,就可上桌。在农村,它与油饼相伴,是待客的好饭食。如今在城里饭店,主食过后上一碗兵豆拌汤,是好多人的喜爱。近几年又出现了一种“兵豆面皮“,在制作面皮的小麦粉中加入适量的兵豆粉,使传统的面皮有了新的口感。佩服那些敢于探索的人们,为了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丰富着人们的食谱和美食的殿堂。期待更多的新的美食面市,让喜欢美食的人们大饱口福。
作者简介黄龙,省、市诗词学会会员。被宝鸡市诗词学会授予“优秀诗人”称号。出版有诗文集《浅吟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