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导航
宝鸡市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0917-3102995
联系电话
首页
协会简介
党建工作
协会动态
活动赛事
饮食文化
协会刊物
会员风采
协会章程
协会领导
组织机构
入会流程
联系我们
最新动态
委员会动态
县区动态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考察交流
教育培训
饮食文化
宝鸡美食历史文化底蕴之九
宝鸡美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宝鸡是炎帝故里,是农耕文明的源头地;是被儒家尊为“元圣”周公制礼作乐之地;是道家老子著《道德经》并给尹喜传经之地,因此,宝鸡美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道家理学观念、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独特的地域饮食文化,它在文化内涵上极为丰富,在文化外延上博大精深。
一、宝鸡美食的文化内涵
所谓“内涵”,有“包含”之意,是反映于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如“人”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生产工具等。而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药膳食疗,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等极为深厚博丰。宝鸡美食文化是生活在古雍地区的人们经历万年乃至七八千年,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的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是影响深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如神农氏炎帝“尝百草”,始种五谷,开发食源,还“耕而陶”,制“陶鼎”陶具,使用火,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食品提供了可能。还煮盐,进入了饮食调制阶段。
如周代,已初建饮食制度:在日常饮食方面,一日三餐,“朝食”即早餐称饔(yōng),“昼食”即午餐,“餔食”即晚餐称“飧”(sǔn)。在宴请饮食方面:有“钟鸣鼎食”之风,餐饮器具带有政治化的特征,饮具成为一种政治的手段和工具。有“列鼎”“升鼎”之制。
如在食源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等都在周代的青铜炊具、食具很精美,已有“六食”“六饮”“百馐”及“八珍”都可展示。
二、宝鸡美食的文化外延
所谓“外延”,是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即概念所指的一切事物。如“人”这一概念是古今中外所有的人。而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延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而宝鸡美食的文化外延表现在饮食与家庭、饮食与社会、饮食与心理、饮食与宗教、饮食与修齐治平等诸多方面。
如在饮食与家庭方面,突出在孝道上。饭熟了第一碗首先端给长辈老人;粗粮多的蒸馍时给老人专蒸麦面馒头。凤翔等地红白喜事的筵席都要开“孝子宴”。
如在饮食与社会方面体现在人伦秩序上,以身份排列席桌座次。依《周礼》:“礼,饮食必祭,示有所先”的古训,开席动筷子时,第一盅酒要祭天地祖先,再敬长辈。
如在饮食与心理方面,讲究人际关系的“和”、“合”功能。这种讲究从理论上起源于“五味调和”、五味生香,以求得“人和”,家、家族、宗族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在美意追求的摆宴,讲究“逢喜成双、遇丧排单、庆婚求八、贺寿重九”的排菜规矩且菜名重“口彩”。
中国“中和之美”的想法理念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人们整个饮食生活。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尚书·说命》:“若作和羹,维尔艳梅”的名句,是说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和而不同”是说和是要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之上。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中和”的相反是“极端”,“咸过头”“酸过头”的食品不被视为正品。
如饮食与宗教方面,表现在民俗宗教的给亡灵“献饭”,给祖宗奠祭,逢年过节、初一、十五做臊子面给神主牌位“泼汤”行为,以感恩天地、大自然及祖先。过庙会、放賖饭。信徒俗制:“只吃朝天上,不吃背朝天”的忌口之俗。
如饮食与人生方面:人们在生存和生活实践中,在吃喝方面总结的歌谣谚语:长寿歌(要活九十九,饭后百步走。清早先漱口,饭前要洗手。不染烟和酒,暴食不可有)、食疗歌(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萝卜化痰消胀气,芹菜能降血压高。胡椒驱寒又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菜花常吃癌症少,保健补阳食红枣。禽蛋益智营养高,润肺乌发吃核桃。鱼虾能把奶汁补,瓜豆消肿能利尿。大蒜抑制肠炎,鲜藕除烦解酒妙)、康乐歌(衣着整洁最当先,膳食调好饱三餐。居室布置贵雅致,晨起锻炼走三圈。书法常练添情趣,下棋用脑益延年。运动场上转一转,三五知已聊聊天,孙男孙女戏膝转,白发夫妻胜当年。豁达大度心地宽,无忧无虑乐晚年)、醒世歌(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无用,不如一笔勾销)。
作者简介
:李福蔚,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宝鸡炎帝、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监事,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领导
入会流程
协会期刊
协会动态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