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趣谈陕西名吃的由来

一、旗花面的由来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年轻时家中贫困,出外谋生,流浪至陕西华山时,遇见了与华山道长陈抟老祖,陈抟见这个年轻人面相非凡,便邀他与自己下棋。不料二人正在下棋,赵匡胤突然昏厥过去,陈抟急忙为他诊脉,方知他这是饿晕了。于是,陈抟把面擀得很薄很薄的,切成棋子般大小,把菜也切成棋子般大小,然后一同入锅煮熟。做好的面里的胡萝卜片、白菜片和豆腐片像一面红红的、绿绿的、白白的小旗子,所以也叫“旗花面”。陈抟先让赵匡胤喝点碗里的咸汤,然后再吃软食的面片,因为这种有汤有菜的面食,让饥饿之人吃了不会伤及脾胃。从此,旗花面就流传在陕西各地城镇乡村,并成为人们接待客人时颇受欢迎的“家常饭”,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在北宋孟元老所撰的《东京梦华录》、明代刘基所撰的《多能鄙事》等书中,均记载有“棋子面”。旗子面就是旗花面,在陕西尤其是在关中地区,在冬天寒冷季节里,人们特别爱吃旗花面。在南宋吴自枚所撰《梦梁录》中,记录有当时非常流行的“三鲜棋子面”“虾鱼棋子面”“鸡丝棋子面”“七宝棋子面”等品种。
旗花面可以用七个字概括,就是“汪、煎、清、稀、细、软、工”。“汪”,就是油汪汪的汪,说的是汤要飘香;“煎”,就是要热,不能是温吞吞的;“清”,就是汤要清亮,不能混浊;“稀”,就是汤多面少;“细”,就是操作时要精工细做;“软”,就是面片要软和,不能煮得过硬;“工”,就是成品的旗花面造型要好看。

二、“嫂子面”的由来
在陕西临潼,古时候有户人家,家中有一位贤惠的大嫂,公公婆婆相继去世之后,撇下了一个尚处于启蒙识字阶段的小弟弟。丈夫要外出辛勤劳作养家糊口,这位嫂子对小弟弟格外爱护和关照,每天都想着法子做各种各样的好吃食,希望小弟弟长好身体、读好书,长大了能够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小弟弟很懂事,一门心思读书钻研,慢慢地长大了,眼看就要参加科举考试了,不料在这节骨眼上,他却突然患病了,一连几天都不吃不喝,这下子可把嫂子急坏了。俗话说:“老嫂如母”。老嫂子花费了很多心思,做出了许多新鲜饭食,希望弟弟能够多吃些饭,恢复了体力好如期去应举考试。可是,弟弟看着这些饭菜没有一点食欲,这可怎么办呢?嫂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突然她脑子里闪出了一个想法,立即将鸡蛋液兑进小麦面粉里,不停地揉啊、搓啊,不大一会儿,揉成了光光的面剂子,接着又用力把面团压扁,用擀杖在上面擀来擀去,擀成了张薄得像一张纸、切出来像线一样细的长面条,下到沸腾的开水锅里,为弟弟做了一碗又咸又香、又酸又辣的面条。弟弟闻见面香味儿,一下子打开了食欲,吃得酣畅淋漓,吃完一碗,又吃了第二碗。
第二天,老嫂子问弟弟想吃什么饭,弟弟说他还想吃昨天嫂子做的那种酸咸香辣味的面条。从此,这种味道的面条被人们称为“嫂子面”。

三、“猴儿上竿”疙瘩面的由来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带着一班朝臣,前往三原徐木塬,祭扫高祖皇帝李渊的献陵,途中歇脚于大程乡王店村。在这里吃了一种面食,让李世民回到京城后仍然难以忘怀,这就是“疙瘩面”。因为煮熟的面条细如龙须,丝丝缕缕拥簇成团,形似锦龙盘绕,宛如花蕾,类似于女孩子盘的头发,陕西方言中形容一团东西缠绕在一起的就叫“一疙瘩”,故名“疙瘩面”。
只见徐木塬上的村姑将面剂子擀成一张又圆又大的薄片,撒上面粉折叠起来,切成细细的面条。用猪骨和鸡骨熬汤,加入大茴香、桂皮、花椒、葱、姜和一些米醋同煮,熬好后调入适量盐,即成鲜美的酸汤。再将剁成茸末的新鲜猪肉放在炒勺里煸炒出香味时,放入葱花、姜末、盐及料酒,握勺不停翻动,然后加入鲜汤烧开就是“干煵臊子”。面条在沸水中煮熟后,用筷子挑起绕成圆团状犹如一个拳头大的疙瘩形状,放入酸汤碗中。
徐木塬上的村姑先将面条团抖散,挑入另一净锅中,浇上“干煵臊子”和调料,拌匀后献给唐太宗李世民食用。李世民用筷子挑起饭碗里的面条,发现臊子全都黏在面条上,没有肉末留存在碗底。李世民食用后,称赞这种臊子肉末黏附于一疙瘩面条上,堪称是“猴儿上竿”。从此,三原的疙瘩面又称作“猴儿上竿”。后来,李世民还专门请了三原的厨子到皇宫做这道美味儿。
据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每次回三原故乡,都以吃碗疙瘩面为快事,在民间一直传为趣谈。三原疙瘩面从和面到烹制对操作技能都有严格的要求,面团要和硬,面片要擀薄,刀工要细腻,汤汁要清爽,臊子要鲜美,既可干吃又可汤吃。
四、“羊肉小炒”的由来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在华山上与道教陈抟老祖下棋,留有“下棋亭子”“文约石碑文”“猴子观文约”等景观。告别陈抟老祖后,赵匡胤下山来到西安城,天气突然大变,寒风凛冽,饥饿难耐,头晕目眩,差点倒在一家煮肉铺子前。煮肉铺的主人是一对好心肠的老夫妻,急忙把赵匡胤让到屋子里,将他手中那块冻成冰的馍浸泡在羊骨头汤中,泡软了盛到碗中给他吃。赵匡胤吃了后,身上热乎了,力气也有了,跪谢二老后拜别赶路去谋生计。
若干年后,赵匡胤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想起了当年饥寒交迫时救自己的那对老夫妻,就带着随从到了西安城,来到了那个煮肉铺,要吃老夫妻做的羊肉汤泡,还要众随从一起尝尝。
只见老夫妻忙碌地和面、揉面、烙馍,再把圆馍掰成碎颗粒块,与切好的羊肉片放进有羊肉汤的小锅里,放在炉火上去煮。当穿着龙袍的赵匡胤端起那碗热乎乎的羊肉煮馍时,先是喝了口浓香的肉汤,接着吃了片羊肉,再嚼了口煮馍,吃得酣畅淋漓,赞不绝口。
从此,西安城的百姓们都纷纷去品尝皇帝吃过的尝羊肉汤泡馍是什么滋味。由于名气越来越大了,顾客越来越多了,街坊有人来晚了,熟肉和汤就用完了,老夫妻不能让客人扫兴,就把新鲜的生羊肉切成片状,用羊脂油将肉炒熟,再加些水去煮馍。为了弥补煮馍少了羊肉汤的遗憾,老夫妻就添了些辣子、滴进些醇香的米醋,一碗碗爆炒嫩羊肉的煮馍便端出来让大家尽兴品尝。从此,西安人就把新鲜羊肉爆炒煮馍的美食制作方法称作“羊肉小炒”,一直传承至今。

五、“水盆羊肉”与“月牙饼”的由来
据《陕西通志》所载:“同州产羊小耳大尾羊叫茧耳羊。其肉不膻,是羊中珍品。”同州,即今陕西省大荔县,春秋战国时期是大荔戎所在地,秦朝取名“大荔戎”,开始营筑城堡。“同州羊”制成的“水盆羊肉”,因多在农历六月上市供应,人们把水盆羊肉赞称为“六月鲜”。而吃碗水盆羊肉必须有“月牙烧饼”配上大蒜或糖蒜、辣子酱,这样吃起来才算鲜醇清香、美味可口。
关于月牙烧饼,在陕西省大荔县民间传颂一首顺口溜:“走南京,到北京,同州府里好烧饼。热吃脆,冷吃酥,芝麻粒粒油层层。”吃水盆羊肉时,先从碗中把羊肉夹入到月牙烧饼内,一边吃羊肉夹饼,一边喝水盆羊肉的汤,才能吃得心旷神怡。

相传很早以前,同州城里有一个小伙子,自幼跟在父亲身边学会了做烧饼。后来父母相继去世,他就以卖饼度日,生意颇为萧条。一天晚上,一位老太婆衣衫褴褛,伫立在小伙子的烧饼炉旁,小伙立即烤了一个热饼送给她吃,她吃完一声不吭地走了。一连好几天,老太婆都是吃了热饼后便不辞而别,小伙子也没有介意。这天,这位老太婆吃完了烧饼没有走,反而教小伙子把面团揉好,分成拳头大的面剂子,擀成薄薄的长面片,涂抹清油食盐再卷起来,卷成一团儿,然后一压扁,擀成圆形的饼,放到炉鏊上两面都烙出微黄色,然后取下来放到炉膛边,把另一面烤成金黄色取出,用刀把饼一切分为两个半圆,又放入烘炉内去烘烤另一面,待烤成金黄色时,就算烤熟了。正当小伙子品尝新饼时,那老太婆突然幻化成仙女飘上天空,飞到了月亮中。小伙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嫦娥仙子下凡来点化自己如何做好烧饼的。于是,他给这种半圆形烧饼取名为“月牙烧饼”。

大荔“水盆羊肉”的特点就是“汤清香、肉酥烂、饼焦黄”。配食的烧饼基本上是圆形和月牙形,都是用的渭北原上所产的冬小麦粉,因为生长期长所以粉白劲道,打制出的烧饼香脆可口。
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太后是鲜卑人,其皇后长孙氏也是鲜卑人。各民族间互相通婚,使饮食风俗也必然受到影响。西安市东羊市、西羊市、牛市巷、骡马市等历史街名,都证明了陕西名吃水盆羊肉的形成和发展。时至今日,以陕西省渭南市大荔、蒲城、澄城三县的水盆羊肉最为有名,其中尤以澄城的水盆羊肉最为地道,最为悠久,并于2016年1月入选陕西省第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简介:宋婉琴,中共宝鸡市委党校校委委员、行政管理与法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宝鸡市社科联常务理事,陕西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宝鸡美食》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