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麻香余后话凤椒

在现代人们的饮食生活中,与花椒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你吃麻辣滚烫的火锅时,那红堂堂麻辣浓汤的味儿,还没入口,就唇齿生津,让人垂涎欲滴,浓郁扑鼻,吃一口,更是麻辣浓香,久久在口腔萦绕,充溢肺腑,窜至经上。明代僧人宗林的《花椒》诗:“调浆着著骚经上,涂壁凝香汉殿中,鼎餗也应加此味,莫叫姜桂独成功。”把花椒描绘的淋漓尽致。

花椒是芸香科、属落叶小乔木;高约3米左右,茎干上的刺早落,枝有短刺,叶有小叶片,叶轴常有甚狭窄的叶翼;一般4一5月开花,6一I0月结果成熟。
花椒最最产于我国,是一种特有的香料,除广东、海南、台湾等地不产,其它地方多有生产,栽培历史悠久。花椒最早记载在《诗经》里,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人认为花椒的香气辟邪,在汉代宫廷就用花椒掺入涂料,糊墙壁,称为“椒房”,是宫女贵妃住的地方。《诗经》有“椒蓼之实,繁衍盈升”之句。花椒又是一种防腐剂,河北省满城县发掘的汉代中山王刘胜墓(公元前113年),出土中就有完好的花椒,也带有“繁衍应声”,多子多孙的封建迷信色彩。

在众多的花椒家族中,只有西秦宝鸡秦岭山中的凤县,生产的“大红袍”花椒,闻名遐迩,誉满神州。“大红袍”花椒以独有的颗粒饱满,硕大肉厚,色泽油亮,气味芳香,浓郁纯正而驰名,被统称为“凤椒”。
据《本草纲目》记载:“秦椒,花椒也,金、凤、商州皆产……大于蜀椒。”清代《嘉庆重修一统志》也记载:“椒,府俱产,出凤县白石者佳。”光绪十八年《凤县志》又记载:“金红花椒肉厚有双耳,殊胜他地。”又传说,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兵伐魏来到了留凤关,安营扎寨。夜里,诸葛亮掐算着军机大事,出帐观看天象,一阵风吹来,顿觉奇香无比,神清气爽,便寻香而去,只见巍峨的霸王山下,溪水潺潺,溪畔椒林一片,五月的月光,把这里照得分外明亮,椒林香气浓郁,在山野四溢。诸葛亮来到椒林,看见有几个小顽童,在椒林追逐嬉戏,突然发现顽童无耳,于是,诸葛亮逐个为顽童捏了一双耳朵,随后便不见踪迹了。后人皆说诸葛亮遇见了凤椒仙子了,凤椒便以它独有的双耳而闻名天下,被誉为“花椒之王”。

凤椒“大红袍”,味麻且辣,炒熟后香味四溢,成为调料“十三香”之首,在饮食中无论是红烧、卤味、炒菜,还是炖制鸡、鸭、鱼、牛、羊、猪肉,都离不开花椒,凤椒与辣椒是绝好的搭档,配合使用,做成的美食麻味醇厚,辣味浓烈,香味绵延,深受人们的喜爱。
凤椒全身是宝,用途广泛。除作烹调佐料,椒籽乌黑,还能搾出浓香麻油;鲜嫩的椒叶还用来烙制麻香饼,还能做成营养丰富的芽菜;凤椒还有很广的药用价值。

相传,清末年间,慈禧太后沿古道北上,行至留凤关时,突然腹痛难忍,随行御医束手无策,这时,有位农妇采摘了几粒凤椒,熬成汤,献于太后。慈禧太后喝后,顿觉麻味香悠,神清气爽,腹痛全消,欣喜地赐椒名为“凤椒”,并封为御用贡品。
凤椒的药用功能,早已记载于古代典籍中。在中医学中有温中行气,驱寒暖胃、消胀止吐,止痛等功效,还有杀虫、消毒、止痒、除菌的作用。现在还有人把凤椒和艾草配合,熬汤浴足,用于驱寒保暖,疏通经络,解困止痛(腰、腿、足痛)。

凤县享有“中国最美小城,西部秦岭明珠”的美称,以山水环绕,林木葱茏,风光美丽,特产丰富而闻名。
“大红袍”作为凤椒的优秀品牌,被国家实施了原产地区域保护(包括凤县12个乡镇,150个村),还取得了中国绿色食品AA级认定。
为了保护好凤椒“大红袍”的优秀品牌,县上还专门成立了凤椒原产地域保护委员会,对凤椒品牌重点保护、宣传和研究,不断提高凤椒的优良品质,凤椒多次参加国家的农博会和林博会,屡屡获得好评,还连续获得杨凌农高会“后稷奖”,使凤椒名扬四海。


作者简介

夏明科,中共党员,喜欢了解和钻学本地的文史,曾参加渭滨区《地名故事》和《地名志》的编辑工作,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了一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