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羊肉泡馍与豆花泡馍

在宝鸡美食中,有两种泡馍脍炙人口,一曰羊肉泡馍,一曰豆花泡馍。
羊肉泡馍是宝鸡人最喜爱的美食之一。不信你走进宝鸡的大街小巷去看一看,星罗棋布的羊肉泡馍馆,一年四季食客盈门,香味四溢。特别是节假日,到了饭口,那些老字号甚至一座难求。同样,豆花泡馍也是宝鸡人的至爱。每天清晨,不论繁华闹市,还是背街僻巷,都能看到热气腾腾的卖豆花泡馍的门店、摊点,家家生意红火,座无虚席,经常需要排队候餐。

为什么宝鸡人对泡馍情有独钟?只因为泡馍孕育、生长于宝鸡这块热土。
就说羊肉泡馍吧,据史料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牛羊肉羹就被西周列为礼馔,起初多用于祭祀、宫廷御筵。这就是羊肉泡馍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牛羊肉羹更为多见。到了隋朝,出现了牛羊肉羹与面食混作的烹调方式。唐宋时宫廷御膳和廛肆都擅制牛羊肉羹汤,出现了当今牛羊肉泡馍的雏形。相传五代末年,赵匡胤还未得志时,穷困潦倒,流落街头,饥饿难耐,向一家烧饼铺讨要两个又干又硬的烧饼,因难以下咽,又向另一店家讨了一碗羊肉汤,将烧饼掰成小块泡入,一碗“羊汤泡馍”吃得他浑身发热,精神大振。几年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宋朝的开国皇帝,他不忘当年的美味,找到长安一家肉铺,让店家按当年的方子烙了几个饼,掰碎放进羊肉汤中煮了煮,品尝之后,立即找回了当年的感觉,因而重赏店家,羊肉泡馍从此兴盛起来,并流传至今。但这毕竟是个传说,而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是,北宋大文豪、美食家苏轼初仕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期间,品尝了羊肉泡馍后赞不绝口,写下“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出,羊肉泡馍从西周到唐宋,一直在宝鸡的土地上孕育、生长、流传,这里就是羊肉泡馍的故乡。
至于豆花泡馍起源于雍城,即现在的宝鸡市凤翔县,更是众所周知。它的故事依然同苏轼有关。苏轼在凤翔期间,体察民情,关心民瘼,曾疏浚东湖,栽植柳树,办了不少好事。相传当年一对老夫妻在城里卖豆花泡馍,颇负盛名,苏轼品尝过后连连称奇,不知用何语言来形容这种美味,只得借用当地俗语“东湖柳,姑娘手,金玉琼浆难舍口,妙景、巧人、佳味,实乃三绝也!”其中“金”指金黄的锅盔馍片,“玉”指洁白如玉的豆花,“琼浆”则是对豆浆的美誉。由此可见,豆花泡馍也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
羊肉泡馍和豆花泡馍,用料不同,工艺不同,各具风味,各有特色。

羊肉泡馍对烹饪技术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烙馍、煮肉、掰馍、煮馍等工艺一丝不苟。与肉合烹的饦饦馍不能用发酵的起面,只能烙八分熟,才能入汤不散。煮之前要将馍饼掰成黄豆粒大小的碎块,便于五味入馍。煮馍讲究以馍定汤,调料适当,原汤入馍,武火急煮,达到肉烂汤浓、馍筋爽口、料重味醇的标准。汤中要加入黄花、木耳、粉丝等,吃时佐以辣椒酱、糖蒜、香菜等,食后齿颊留香,余味无穷。具体吃法可根据个人喜好,按汤的多少区分,做成几种类型:“单走”、“口汤”、“宽汤”、“干搂”。“单走”即汤和馍分开吃,当然这种馍要发面、全熟;“口汤”即吃完后碗中仅留一口汤;“宽汤”又叫“水围城”,顾名思义汤比较多;“干搂”即汤汁完全渗入馍内,吃完后碗底无汤。宝鸡各县的羊肉泡馍虽小有差异,但基本的做法和吃法大体一致。

豆花泡馍的工艺也很讲究。首先要选上好的黄豆,精心加工成豆花和豆浆。泡的馍是用上等面粉、特殊工艺烙成的锅盔,色泽金黄,外脆内韧,麦香醇厚,用快刀切成薄片。泡馍时先把切好的馍片放入滚烫的豆浆锅中煮烩一番,盛入碗中,加入豆花,浇入浓浓的热豆浆,再调入精盐、辣椒油,即可食用。笔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次出差到凤翔县城,在东大街一家国营食堂品尝到了正宗的豆花泡馍。洁白的豆花,金黄的馍片,浓白的浆汁,红艳艳的在豆浆上滚动的辣椒油,组成了一副诱人的图画,那风味独特的老豆花的味道,至今难以忘怀。多年后我以凤翔豆花泡馍为题写下一首散曲【南吕宫·四块玉】:“脂玉凝,红珠动,一片银湖气蒸腾,几丝翠绿风帆劲。看一眼水韵图,尝一口香味浓,满碗儿春意盈。”被收入《陕西当代散曲选》和《中华诗词文库·陕西卷》。

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有幸在凤翔工作几年,曾多次在街头领略过豆花泡馍的风韵。清晨,街道上有许多卖豆花泡馍的摊点。一般卖豆花的摊点旁,即有一个卖锅盔的摊点,两家互相配合。当然也有不少人自带馍饼,掰碎放在豆浆锅里一煮,舀两勺豆花,再浇几勺豆浆,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直吃得发热冒汗,舒坦而去。那时的豆花泡馍,豆花点得老一些,甚至略带一点苦味。现在人们大都爱吃嫩豆花,大多数店家顺应食客喜好,豆花点得似豆腐脑一般,鲜嫩爽滑。也有坚持老豆花的店铺,给好这一口的食客保留了品尝老味道的乐趣,颇受大家的欢迎。现在还有一种新吃法,豆花泡馍中加麻花,口感更为丰富了。

羊肉泡馍和豆花泡馍,一荤一素,一个富含动物蛋白,一个富含植物蛋白,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同时二者都很养胃,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功效。曾有人因为胃不好,长期食用豆花泡馍,竟然治好了胃病,令人称奇。
现在生活小康了,羊肉泡馍和豆花泡馍已成为寻常饭食。而在过去漫长的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这两种食物,一个是富人的佳肴,一个是平民的美味,却都能养人养胃,其中是否蕴含着老祖宗的大智慧呢?

作者简介:黄龙,省、市诗词学会会员。出版有诗文集《浅吟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