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西府麻花香酥脆

当你漫步在城乡小吃摊点、农村集贸市场、古庙会上时,随时都能看到炸麻花的师傅舞动着灵巧的手臂,将那些细长的面坯反复搓捻、折叠、拧花,丢进滚烫的油锅里,然后不停地用一双长筷子翻搅,很快一根根又酥又脆的大麻花就出锅了;那捆绑整齐的一捆捆大麻花,金灿灿,黄艳艳,令人馋涎欲滴,欲罢不能!记得我们幼小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物质匮乏,我们姊妹三个跟着俺爹俺娘跟集、或赶庙会,能吃一根金黄诱人的大麻花就算很奢侈了。

麻花是西府地区传统油炸面食食品之一,享有香甜酥脆之美誉。金黄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绵,酥脆适口,易保存,不变质,是逢年过节款待亲朋好友的美味佳肴,也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时至今日,农村过会时,大人们拖儿带女,提一捆麻花,到亲朋好友家里去做客,既大方又体面。       
麻花就是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色泽金黄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腻,口感清新,齿颊留香;好吃不油腻,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热量适中,低脂肪。既可休闲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闲小食品。史载民传,麻花最早产于陕西。

相传,隋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隋大业三十年,即公元617年5月,李渊决定起兵,形势危急。李渊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其丈夫柴绍商议,决定分头行动。柴绍带人直逼太原。而平阳公主则回到陕西户县(今鄠邑区)的李氏庄园,并将当地的产业变卖,救济灾民,并为李渊招募更多的兵力。平阳公主以其卓越的胆识和才略,很快组织了七万多人,并将这些人训练成一支强劲的军队,率领他们打败了朝廷的一次次进攻。
因平阳公主是女的,军中也有不少女兵,所以这支队伍号称娘子军。这只娘子军作战勇猛顽强,势如破竹,百战百胜,很快占领了户县、周至、武功、兴平等地,为李渊攻占长安及建立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在战斗中,平阳公主为犒劳将士,命军厨将面搓成条,又拧在一起放到油锅中炸,炸好的食品十分好吃,将士们大饱口福,很是喜爱,以后从军中流传到民间,人们把这种油炸食品叫做麻花。经唐、宋、明、清,一直流传到现在,而且越传越广,成为中国一个十分普遍的大众食品。
麻花制作比较简单,温水和面,发酵,兑入鸡蛋等调料,搓条合股成蚕蛹状,拉开,成型油炸。其基本配料为精面、食盐、鸡蛋、糖等,分为甜、咸两种,均为硬面和就,具有“香、酥、脆”之特点。麻花长尺许,由于麻花在搓制的过程中,表层涂抹了菜油,所以在油炸的过程中是不会粘连。古往今来,西府炸麻花全用菜籽油,需适宜之文火,将麻花炸到桔黄色,油中不再出泡时,捞出即成。尚有口诀流传:“三分炸家,七分捞家”。技艺老道的师傅善于掌握火候,根据入锅麻花数量、色泽程度等确定出锅时机,否则,不是不熟便是焦糊,影响口感。

“老宝鸡”们都知道,宝鸡最有气的麻花叫“忍不住麻花”,如今西府天地有专店出售。“忍不住麻花”就是让人忍不住想吃,原先宝鸡老城区南门门口有一家麻花店很有名气,西关有一个名叫义狗的人,一天不吃此店的麻花就忍不住,后来在西府就流传下来一句歇后语——义狗吃麻花忍不住,很有意思、很有故事的的店名。
西府地区还有一种很受城乡群众欢迎的馓子麻花,是西府小吃中的佳品,色泽橘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很受百姓欢迎。馓子麻花是麻花类的花式品种,据说远在战国时期就有了,秦、汉以后,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

麻花,在西府各县极为普遍,随处可见。麻花在全国南北方都有,不过南方的麻花口味有甜有咸,还会加点芝麻之类的配料。西府的麻花大部分都是吃咸的,个头也比较大。我国各地有名的麻花有西府麻花、天津大麻花,山西稷山麻花,陕西咸阳麻花,湖北崇阳麻花,苏杭藕粉麻花等。其中天津以大麻花出名,山西稷山麻花以油酥出名,苏杭藕粉麻花以原始工艺出名,而湖北崇阳以小麻花出名。       
麻花因其制作简单,食用方便,被历来的文人墨客大加赞誉。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曾定有一首赞美麻花的诗,《寒具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作者简介:

容琳,中共党员,曾任渭滨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为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学学会、省、市老年学学会会员,《宝鸡美食》特邀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