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苏轼与美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作家。他更是书法家、画家,同时又精于音律。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同时,有人认为苏轼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他发明的东坡肉,至今广为流传。

苏轼也曾在宝鸡的古壅州(今凤翔)做过通判。特别是他带领百姓疏通河渠,掘泥清淤,最终形成久负盛名的东湖。也许对于河湖,苏轼总是情有独钟。在杭州任职期间,也兴修水利河湖。偶然机会,他发明了美食“东坡肉”。相传,“东坡肉”的流传还是与修筑“苏堤”有关。当年苏轼再次出任杭州地方官,正因为他心系百姓,于是带领百姓疏浚河湖,就形成今天的西湖,从湖中取出的泥石土方,堆积成一道长堤,也就是今天的“苏堤”。开挖的河渠,兴修的水利,给杭州百姓带来农业的丰收,生活的富足,百姓都非常感激爱戴这位清正廉明的好官,就把猪肉、绍兴黄酒等送给他,以感谢他的功德。苏轼没有自己独享,而是吩咐家人,打算将猪肉烧好后连同黄酒一起送还百姓同乐。谁知家人误认为是将猪肉和黄酒放在一起烹煮,最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用这种方法炖出来的猪肉色泽鲜红,香嫩不腻,格外香醇,十分味美。

后来这件事不胫而走,人们纷纷传扬苏轼的高德,也纷纷效仿这种炖肉的技法,人们就把这种炖肉叫“东坡肉”。从此“东坡肉”就成了杭州的传统美食,名扬四海。另一种说法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任团练副使这样的闲官,从他的游记文章《记承天寺夜游》中可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见其当时的处境与心境,因当时的为官俸禄,非常低微,不能养活家人,于是苏轼就在黄州城外的东面山坡上开垦了几亩田地来养家度日,过着半官半农的生活,也就有了“东坡居士”的自号。因为生活清苦,门庭冷落,于是苏轼就常常在贫寒的境遇中亲自炖烹猪肉,与家人朋友品赏。他曾做过一首诗,来介绍自己炖肉的经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鲜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可见,从当时起,苏轼就沉迷于美食的制作,并着手开始“东坡肉”的研究工作。

除了猪肉,苏轼还喜欢各种鱼的烹制,包括黄鱼、鰡鱼、鲈鱼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河豚,有诗为证“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晚年时候,他还转向各种蔬菜水果的调制,他可能就是今天各种水果拼盘的最早推行者。他尤其喜欢荔枝,有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古文言中,“三”为虚指,表示“多”的意思。试想,苏轼每天要食用如此多的荔枝,也绝不像今天我们的方法,剥皮而食,应该还有许多食用的技法。受佛家思想影响的苏轼,即使生活不如意,仕途不通达,但淡泊豪迈的胸襟一直未改变过,总会让他品尝出不一样的生活真味。

相传,苏轼的母亲就是一位厨艺好手。在母亲的影响下,苏轼也有了一项自己的爱好,就是烹饪。在宝鸡凤翔为官时,苏轼带领百姓抗旱祈雨,当旱情解除后,他命人宰羊做汤与民同庆。他在一首诗中,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今天,在宝鸡地区,有一些地方还保存着这种风俗,大事完毕,宰羊喝汤,以示庆贺。在乡村安埋老人的当夜,当“老外家”(男性的舅家人,女性的娘家人)对孝子进行一番训示之后,两帮人解决完逝者的身后所有事宜,紧接着就是一顿夜饭,主要就是烹煮羊肉,所有人来喝羊汤,热热乎乎,喧喧闹闹,以庆贺丧事的圆满顺当。

在西府至今还能发现苏轼遗留的影响,诸如现在西府人端午吃粽子,搽雄黄酒,挂艾草的习俗,都是由苏轼引入的。苏轼为西府地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他的文风学风,以及他的美食故事,还有他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一直激励着许许多多的后来人。对于苏轼这样的全才能人,我们总怀有无限崇敬的感情,愿苏轼的思想和他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


作者简介:

张峰青,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著有民俗散文集《故乡的风》。诗词楹联在全国征集大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百余次,2009年获“宝鸡十大楹联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