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秦椒传下的真滋味

八百里秦川黄土地,你随便吃个家常饭,餐桌上不能缺三样:一瓶醋,几枚生蒜瓣,尤其重要的是一小碗油泼辣子。这老三样是老陕吃面的标配。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秦椒于秦地人,就像刘备的眼泪,诸葛亮的鹅毛扇子,关羽的赤兔马。

细长的线线辣椒在西府称“秦椒”,今天西府人研发出来“宝椒一号”,这是关中人在食辣道路上永不停息地探索,也体现了秦地人在饮食上对辣之味的精益求精。食辣椒,秦地人不像云贵川人那般豪爽得有些穷凶极恶,也不像湖南江西人炒菜一半辣椒拌。秦地人食辣有分寸,绿椒红椒分得清爽,这脾性也是像极了这线线辣椒,根根分明,鲜食碾面都有讲究。青的绿的鲜辣椒,四季都能切圈用蒜瓣炒着夹馍吃;红透的线椒风干碾成辣椒粉,粗的细的辣椒粉,用热菜籽油泼成油辣子,燣臊子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加辣椒粉。这样吃,那样吃,餐餐不离辣,这中间的讲究真是不道不明,关于辣椒的事情也是千千万。

我见过做辣椒生意最执着的秦地人,他做辣椒生意八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初,日子像干辣椒一样红火,后来,生意潦倒,日子像辣椒粉一样呛人。辣椒生意红火,他开上了村里第一辆桑塔纳;辣椒生意赔了,他家道败落背井离乡。

他做辣椒生意时,临村都大面积种植辣椒。二三月里,家家收拾塑料棚,选好辣椒籽育苗。四五月里,全家老少齐上阵,移栽辣椒苗。这往后天旱一次浇一道水,浇过无数道水,成片的辣椒植株就茂盛地站着,它载着村人的希望,是摇钱树。等得秋天到,鲜红的辣椒像人的笑脸,妇女们摘辣椒,一麻袋又一麻袋,男人们用车拉,老人孩子赶在天黑前用麻绳绑好鲜辣椒,红艳艳的鲜辣椒一把一把绑得整整齐齐,像排好队的娃娃。鲜辣椒串多是卖给辣椒商,剩十几串明亮艳红的辣椒挂屋檐下,任由太阳晒西北风吹。过了腊月家家户户碾辣椒粉,村里的碾盘一天都不得闲。腊月里碾够一年吃的辣椒粉,都是悠悠往事。如今电碾盘时时能碾辣椒。碾盘换了地方,人吃辣椒的口味却没变。家里装辣椒粉的粗坛子丢了,人吃面食配油辣子的习惯还是没丢。有些习惯成了自然就被融进血液,流淌到全身,渗透到血液,从此无论走到哪里,它就是联系你和老家的密码。

生意人正是瞅准秦地人食不离辣这个性子,他敢把辣椒生意做大。秋天的辣椒加工厂里,一辆又一辆车来车往,鲜辣椒堆得像一座红艳艳的山。每天,绑辣椒的零工都上百人。成串的辣椒进烘房,一炉一炉烘烤。出了烘房的辣椒一枚枚干瘪暗红,一夜时光它们就凋落了容颜,只剩一副空皮囊和枯黄凌乱的籽心。这些劳作费心耗时,大家却干得风生水起,人说钱眼里有火,能挣到钱,苦和累算什么?火红的辣椒,它是点燃希望的火把。

冬天,生意人雇人摘掉辣椒把,挑选掉黄皮,干透的红辣椒一麻袋一麻袋装好,用一火车皮一车皮一车皮发往四川,这中间,人的劳作是四季,一枚辣椒的轮回也是四季。有一年,鲜辣椒收购定价过高,货源少质量没保障,辛辛苦苦干一个秋天,村南村北卖辣椒人人欢喜,可生意人亏了。黄皮太多,运到四川时遇到价格下跌,干辣椒卖不动,熬到夏天就开始长虫子,红火得像辣椒的生意说败就败了。眼看着起高楼,眼看着宴宾客,眼看着楼塌了。这才是辣椒的辣滋味,呛得人流眼泪。生意人只说了一句:市场有变,辣椒没错。辣椒没错,谁错了?生意人没说,他看准这方土地上的辣椒滋味,祖祖辈辈顿顿食不离的辣椒怎么会有错!千金散尽还复来,可这中间需要时间。辣椒经得起热油烹炒,人等得到时间的煎熬吗?


后来,生意人奔波他乡,他白手起家卖面皮卖岐山面,汗水摔八瓣,天见犹怜。也许是辣椒有情,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生意人偶然间得了个红油辣椒配方:八角花椒姜片,良姜甘草荜拨,桂枝桂皮白胡椒,茴香肉蔻白扣和丁香,精确称量,统统磨成调料粉,它配粗颗粒的辣椒粉,用热油泼,趁热再撒一把芝麻粒,天!一碗红油辣椒冒着吱吱热气,芝麻粒炸得噼里啪啦,搅两搅再泼进一勺手工醋,哗啦又是一声,沉寂下去的红油顿时像沸腾的火山,冒着泡泡就冲到碗沿,一阵香辣直钻鼻子。生意人甩开两支长筷子拼命搅打,等这碗里气壮山河渐渐消停,厨房外的人早都闻的涎水直流。

赶得巧的食客此时大喊一声:老板,来一碗扯面,油泼辣子多放底辣!生意人应和一声,像当年做辣椒生意一般,看着一碗红油辣椒他满脸的笑。他利落的拉扯几根面,两个起落丢进锅,扔两朵菠菜。不多时,一碗筋道的面端上桌,面白生生,菠菜翠绿,盐醋和配菜不用提说,点睛的是红艳艳的臊子肉和一大勺香喷喷的油辣子。臊子辣子干拌面,给个神仙都不换,红彤彤一碗面才大快朵颐。食客狼吞虎咽吃完,喝几口面汤,喊着结账时撮牙齿缝嚼出半粒辣椒籽,那个焦香啊,是中了大奖般偷着乐。一味辣椒,能把不言不语的面食吃得地动山摇,这是辣椒在秦之味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生意人用一款绝味辣椒红油拯救了一个店铺,此后,无论他在广州还是四川,岐山面食靠他一味辣椒红油撑起一方天!三十年了,用一味辣椒从一季辣椒给他的绝境中闯出来,与其说是人度过一劫难,倒不如说秦椒滋味从来就不会失传。如今的生意人,说起秦地辣椒,他总是笑呵呵。这么多年,他与辣椒的恩恩怨怨都成风烟,他见证,在岁月淘澄下,真辣真香才是秦之椒的真滋味。


作者简介侯玲,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岐山高级中学教师。擅长用散文写游记,美食,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