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美食历史文化底蕴(之七)
饭桌上食物的“植物移民”
所谓“植物移民”,这是对域外作物引种名称的趣语。我们知道,餐桌上的食物传统的称为“五谷”(稻、黍、稷、麦、豆)、“五果”(栗、桃、杏、李、枣)、“五菜”(葵、韭、藿、薤、葱),这些都是国产的,土生土长的。后来,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汉唐时期经“丝路”从域外引种了不少作物,如黄瓜、大蒜、芫荽、芝麻、豇豆、菠菜及葡萄、苜蓿、胡椒、辣椒等,大大丰富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和生产内涵。过去对域外引种的作物名称,认为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朝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从境外引入。
“引进”和“引种”是两码事,引进是“拿来主义”,拿来就用,用完去拿。而“引种”,是将拿来的“种子”,在本土播种、培育、繁衍,通过一定的生长期,成熟收获,成为我们民族的动植物,或食用、或观尝、或药用、或役使。引种物种能否获得成功,最关键的是引种地和种源地的自然、气候条件要接近,恰好丝绸之路沿途皆属北半球中纬地带,彼此间的作物有着较好的风土适应性。由西域传入大量物产“植于秦中,渐及中土。”而陕西最南与最北端,刚好在北纬31度到39度之间,横向观来,与其他三大文明处于同一纬度带。纬度的相似,决定了相似的生活、地理环境和温湿度,让陕西成为远道而来的丝绸之路植物的安身之所。而陕西从北到南分为三个板块、三种农业类型,陕北为半农半牧,关中为旱作农业,秦岭以南为稻类农业。古代农作物的异地引种大致是以渐进的风土过渡方法,使引种作物逐渐改变习性,进而适应新的环境。地处关中平原的西府宝鸡不仅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副中心,也是农作物进入中国的试验田,丝路植物在这里完成物种引进、生活接纳、适应生产、技术改变、文化接纳的过程,逐渐成为渭水、黄河流域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必需品。要知道“南米北面”饮食差异是从汉唐宿麦传入开始。汉唐间丝绸之路引进种作物,对中国农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作物,莫过于宿麦(冬小麦)和苜蓿的推广普及。
《诗经》中曾有“贻我来牟,帝命率育”的记载,周人把小麦、大麦视为天赐的祥瑞之物。但宿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黄河流域的农作制度,缓解了青黄不接、提高了复种指数,在增加粮食产量、饮食文化变革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唐朝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正式颁行两种税法,将税费分为夏秋两季征收,标志着麦类作物在中原地区完成了由春种秋收到秋种夏熟的过渡。石磨和石碾让大麦和小麦成为细粮面粉,逐渐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主食,“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也由此开始。
汉唐为适应军事与生产的需要,曾致力于良畜的引进,而优质牧草是畜牧业发展重要因素之一。汉武帝时期,汉使从西域引入苜蓿,后来在宁夏、甘肃“陇东关西”等农牧交错地带推广,形成大面积的牧场和饲料基地,成为汉唐马政的基本保证。陇县关山马场就是此时的产物。葡萄来华两千多年,葡萄酒已成时尚饮品。葡萄酒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的古波斯,那时有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酿造葡萄酒的国家是希腊。中国早在西汉时期从西域引种葡萄,并得到葡萄酒制作技术。盛唐长安的胡姬酒肆备受文人雅士青睐,成为雅集聚会的必去之处。经过两千多年发展,葡萄栽培遍及全国,葡萄酒已成为人们的时尚饮品。
“五味”中的胡椒曾是贪官“最爱”之一。中国人饮食讲究五味俱全,先秦三代时五味为“酸(醋)、甜(饴糖)、苦、咸(盐)、辛(姜)”。汉唐时从西域传来了胡椒,五味增添了辛辣,明清时传来了美洲的辣椒,五味中才增添了辣。胡椒祖籍印度,最早被贵族当做香料来用。胡椒素有“黑色黄金”的美称,并且曾经被作为货币使用。后来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成上流社会财富的标志。唐太宗时的宰相元载是个大贪官,被处死抄家时,竟然从家中抄出了800担胡椒。可见古代上流社会里,胡椒也是一种奢侈品,贪官元载才像敛财一样聚敛胡椒。
刚从波斯引种的菠菜主要是“解酒毒”。菠菜本来是两千多年前波斯人栽培的菜蔬,它有个别名叫做“波斯草”。波斯草传入中国,是尼泊尔人的功劳。唐代贞观二十一年(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尼泊尔国王那拉提波把菠菜作为礼物,派使臣从波斯送到长安献给唐皇。当时中国称菠菜产地为西域菠薐国,这就是它被叫做“菠薐菜”又简化成“菠菜”的原因。菠菜来到中土后,菜、药兼用起来。据史料记载,菠菜“火熟之,能益食味”。但菠菜最重要的用途在于“解酒毒”,“服丹石之人食之佳”。换句话说,服丹药的道士,可通过吃菠菜来抵消摄入汞化合物带来的不适。
同样作为药物传来的,还有曼陀罗,是医学上最早的麻醉剂。据分析,三国名医华佗的麻沸散主要成分就是曼陀罗。丝绸之路开通后,两汉之际,佛教循着中亚传入中国,曼陀罗这种佛教之花也随之传入,佛教在中国扎根发芽,曼陀罗也随之遍植中土。总之,“植物移民”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深深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作者简介:李福蔚,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宝鸡炎帝、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监事,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