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人气足,地段好的人民街口,永兴巷第一家这个坐西面东的“林改荣葫芦头”店,我倒是头一回来。在我看来,宝鸡葫芦头属于那种藏在街衢不显赫一流,与省城“春发生”响当当的名号没法比,跟本土“凤鸣春”顶呱呱的牌子没法争。说实话,我对葫芦头这个吃食,是近两年才接受并喜欢上的。以前在家里,过一段时日父亲便会说:“把人馋的,今儿个咱不做饭了,去吃一碗葫芦头吧!”
在厨艺颇精的父亲眼里,唯有葫芦头可以解馋,可以调剂日常单调的食谱,足见其还是有非同寻常之处的。头一遭吃,我剩了一半;第二次吃,碗底留了几疙瘩馍;第三回再去吃,我便直接点了大碗。几乎每一顿去吃葫芦头,父亲都会耐心地教我怎么尝,怎么品,怎么回味,说,吃这玩意是一门学问,越吃越爱吃,跟鸦片一样上瘾哩!
我便开门见山地问林改荣经理:“葫芦头的奥秘在哪里?”眼前这位身段丰腴且性情爽朗的女强人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质量!”桌子上的青花大瓷碗里,浓酽的汤汁中,肥嘟嘟但筋腾腾的一枚枚肉环漂浮当中,佐以黑黑的木耳,白白的馍块,亮亮的粉条,绿绿的葱花香菜,再加上丝丝团团的拆骨肉,看着便已是垂涎欲滴,一口吹不开的老汤,香气四溢,我不禁又问:“你这汤里加的啥香精?”林老板哈哈大笑道:“香吧?你也当成香精香料啦?放心吃吧,大兄弟,咱家葫芦头从不放添加剂之类,所有自家秘制配料全部用的纯绿色大料和中药材,吃了只有对身体好的,绝不会耍马达!”
从边吃边聊的采访当中,我逐渐走进了这个创业26年,如今已是不惑之龄的小女人内心的大世界。当年靠一间房子,一张断了一条腿的破桌子,从硖石农村走出来的林改荣硬是凭着一股子闯劲与狠劲烹制出了第一碗葫芦头,这在当年的山城,还真是独一份。可就是这第一碗葫芦头,为她赢得了开业的第一个满堂彩,那会没有手机没有微信,吃过的人靠着一张嘴,硬是把林改荣的葫芦头吆喝到了街道小区的角角落落,眼看着门前排起了队,她不得不思忖着扩大经营空间,提高小菜样式,同时,具有强烈品牌意识的她,及时注册了印有自己头像的“林改荣葫芦头”商标。在当时卫生条件普遍不太规范的市场,林改荣也是面对肝炎肆虐的现实,及时启动了消毒碗筷的使用,惹得消费者啧啧称赞,夸她这生意人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
用林改荣的话说:“我搬到这路口十几年了,就这么160平米的一层小店,就是这大众消费标准,从不在一口肉一块馍上胡日鬼,真正的米实曲的做派,为我牢牢拉住了固定食客,有些老人常年在我这吃,吃了还要给家人带,说咱家的葫芦头吃好了他们两口子的慢性胃炎哩!朋友传朋友,亲戚串亲戚,一来二去,我这里常年有北京、上海、天水、包头的大量回头客,一到宝鸡下了车,一定会直奔店里,先咥一碗葫芦头再去办事!”所言不虚,眼见为实,我们去的时候正是下午三点半到四点半的当儿,但三五成群的客人仍然是络绎不绝!
服务员端上了几品小菜,家常豆腐、凉调木耳、蒜泥豇豆等,都是司空见惯的普通菜,倒是一盘温拌肥肠醇而不腻,油而不腥,蒜味的浓烈,醋味的酸爽,令其唇齿生香,回味无尽。尤其是那一簇红艳艳的心灵美,鲜亮通透,红的耀眼,肉吃的多了,夹几根这换换口味,真是爽口极了,脆生生,甜滋滋,酸溜溜,满口的油腻顿时便会荡然无存。大块的虎皮辣椒,自是林家秘法腌制而成,大料碎屑尚卷裹其中,醇厚的酸辣之中,蕴含一缕清冽的青椒本真之味,让你在慢慢咀嚼当中,总有一番滋味在舌尖萦绕,分不清到底是哪一种味觉占了上风?
呷一口葫芦头汤,再挑起一筷头精心熬煮出的肉片,边吃边喝间,煎烫烫,油漉漉、香喷喷的味道久久缭绕在桌椅间,我从不深究这碗里的烹调过程中加了多少种花椒、小香、桂圆等;也不管它吃罢补钙、暖胃、强骨、壮阳与否;更不去考虑大肠怎么翻,腥味怎么祛,油腻怎么除,我只晓得,能征服我的味蕾,能哄开心我的舌尖,能让我吃到嘴里,爽在心头,浑身舒畅,经络通达,肺腑熨帖的美食便是好东西,就如这“林改荣葫芦头”,我不能不为之喝彩、点赞、甚至写下一往情深的文字!
恭喜“宝鸡市林改荣葫芦头”顺利通过“宝鸡餐饮名店”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