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宝鸡美食历史文化底蕴(之五、六)

周人“钟鸣鼎食”之风对后世市井食风的影响(五)

“钟鸣鼎食”即击钟列鼎而食。是说周代豪门贵族吃饭时,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的食品,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的风尚。《礼记·乐记》中记载了筵席与礼器的关系:“铺筵席,陈尊俎,列籩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是说像“钟鸣鼎食”的“盛筵”的排场讲究,“筵”《说文》释“竹席也”,引申为铺席子、坐席、酒席等。盛筵侧重于陈设物品的丰盛。而“盛宴”之“宴”,《说文》释义“安也”,引申义为宾客获得舒适享受,则侧重于人感官享受的丰富。“钟鸣鼎食”则是“盛筵”和“盛宴”二者兼具。这种风尚,对后世的市井酒楼餐馆的食风影响很大。

酒楼是一个城市繁荣的象征,在城市中,除商宦大院,州县衙门外,供市民饮酒作乐,专事赢利的高大楼房,当属酒楼茶肆。宋话本中的《赵伯升茶肆遇仁宗》的一首词《鹧鸪天》:
城中酒楼高如天,烹龙煮凤味肥鲜。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物珍馐味,四面栏杆彩画檐。
实际上,在市井各行各业中,酒楼、饭馆、茶社总是以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利润最高先拔头筹。往往决定着这个城市的主要饮食命脉,大多以华丽宏伟的装饰建筑,绣旗招幌,遮蔽天日,雄踞一城,吸引眼球,且字号高雅风趣。它不单是城市饮食行业的缩影,而且它凝聚着这一时代的文明之光,它体现在酒楼的装饰、环境、服务、酿造、烹调、餐具、器皿等六个方面。使人感到华贵的气魄,感到壮美,优美的园林环境,周到细腻的服务,无不使人流连忘返。

你一入座,杯茶迎送,下酒的菜肴任意索唤,跑堂可说出十乃至上百品菜肴都传喝如流,极意奉承。在顾客的身旁,还会有吹拉弹唱音乐伴奏助兴,以驰其心,以舒其神。将这种散耍的人叫“赶趁”,他们身怀绝艺、吹奏、唱曲、说趣、逗乐。在酒楼经营者处挂号,随顾客点唤,随叫随到。
与优美环境匹配的,餐饮器皿、桌椅均为特制的细花瓷或银铜器。酒保见唤,即将酒盅、盘、碟、筋(筷子)、碗、匙放在你面前,美器精妙无比。仅有美器是不够的,还须有名厨美食相衬,常被并得到市民公认的“美食”。名楼四周常有不使一味有缺的食品,沿街叫售就门供卖的零碎小吃,大餐饮流行的日常肴馔。名楼附近均有脚店酒户,取酒沽卖。还有浴池茶肆,饭后冲澡品茶。在城市中,酒楼茶肆像是一对互助影响的伴侣,相辅相成。察今溯古“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在城市里成为规矩,而且及时添杯,不因杯盏空空而失礼。无论先茶后汤,还是先汤后茶,总是一枝树干的两朵花,并蒂生放,相得益彰。这种饮食风情不亚于周代贵族的“钟鸣鼎食”。

秦汉“石磨”的发明和使用 拉开了“粉食”的新篇章(六)

以“五谷”为主食的华夏族人,由于石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人们已由先秦时代的“粒食”,进步到了“面食”时代。是对西府美食划时代的推进。
由于野生兽畜繁衍周期长,加上狩猎工具落后,肉源很少,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在食源开发上另辟蹊径。于是,定居农业应运而生。《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畜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食,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以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炎帝神农时代,开创农耕文明,定居农业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谷物成为农业部族的主要食物。烹饪谷物,需要对谷粒进行一定程度加工,经脱壳后的谷粒易于熟化,适口性好,且有利于消化吸收。当时粟米加工的工具是石磨盘和石磨棒,还有杵臼,今称“兑窝”。古书云:“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距今约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早期,对谷物加工是石磨盘和磨棒的碾磨法,后由杵臼结合的舂捣法代替碾磨法。所以,人们吃谷物多是“粒食”,或舂捣的“食饼”。杵臼舂米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秦时舂米是罪犯服役的方式之一。

到春秋末期,有个叫鲁班的人,感到人们要吃米粉、麦粉,都是把米麦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来捣,用这种方法很费力,捣出来的粉有粗有细,而且一次捣的很少。鲁班想找一种用力少收效大的方法,就用两块有一定厚度的圆柱形石头制成磨扇,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磨的推动旋转有人力、畜力和水力。有了石磨就有面粉,就有了“粉食”。石磨的发明和使用,这在饮食文化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和有力的推动。
在石磨发明的同时,秦末又发明了碓。碓利用杠杆原理,足踏而舂,后来又出现利用畜力或水力的舂碓,效率比人力提高百位,多用于稻米脱壳,制作“食饼”。

石磨和碓的发明和使用,使粮食的加工精细,舂皮的“粒食”,磨粉的“粉食”,使主食制作方法和品种增多。大别之有饼、饭、粥三种。“饼”在制作上有以下三法:
一是蒸。用水掺和面,不经发酵,捏成饼状,放入釜甑中蒸熟而成的饼。
二是煮。将和面捏成的饼状切片,用水煮熟,称“汤饼”。这就是最早的“面条”。今之西府面条的前身。
三是烤。将和面捏成的饼,放在饼炉烤熟,因饼上有“胡麻着上”,故有“胡饼”之名。城镇集市有“饼铺作坊”,如今之“烧饼店铺”。

关于“饭”的制作:即用黍、稷、稻、粟等制作的干饭。除此,还有称“糒(bèi)”或“糗(qiù)”,是炒熟的米、豆、麦等之后碾磨成的粉,也有“糇粮”之名,是干粮,如今之“陇地的炒面”。便于旅行、行军携带。还有将米粉干蒸后趁其湿润捏成团状,叫“飺(cí)”。把今天的盖碗浇饭,即在干饭上将羹(带汁的肉汁浇在饭上)饭,叫“饡”。用粝米做的干饭叫“脱粟饭”,最为粗糙。
关于“粥”,是将黍、稷、麦、稻等粮食中掺水煮成。粥易消化,尤为老人、小孩所喜食,汉代推行“养老礼”,于仲秋赐老人粥。


作者简介李福蔚,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宝鸡炎帝、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监事,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