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腊八情结

       又是一年腊月初八,也就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是中国农历腊月重要的节日。古时每逢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和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喝腊八粥,借这个日子来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传说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成民俗。传说的真假,如今无从了解,但腊八节的延袭的确给了我们充分的历史厚重感。
       民谚流传一句:“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如果把春节比作一支喜庆欢快的交响乐,那么腊八节就是春节的前奏了。过好了这个腊八节,我们最盛大、最传统、最重视的春节,也就要到啦。到了腊八,就离农历春节不远了,红火热闹的年味也将浓浓地袭来,人们开始为过年做准备,打扫卫生、置办年货、买新衣新鞋,好一通忙碌。

       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每逢腊八,母亲提前将麦子脱了皮做成麦仁,再放进去一些米、花生和豆子,杂七杂八的放在大锅里一起熬。熬熟后吃一口,就有好几样东西进嘴里了,面面的,甜甜的,粥粘而糯,香甜可口。我喜欢吃那个味道,那时觉得人生的美味也不过如此了。

       农村有个讲究:“腊八起得早,来年过得好。”腊八那天,妈妈很早就起床熬粥,天还没亮那股粥的香味就钻到被窝里了。每逢腊八,等不到母亲喊我起床我就主动爬起来吃粥。后来踏上了求学路,从此,很少有机会吃到腊八粥,因为学校的寒假都是腊月十几甚至腊月二十几才放的。但是回家后母亲总会给我再补一顿腊八粥,重新过一次腊八节。久而久之,这变成了我们家的习惯,几乎每年都过两次腊八。

       如今在外工作,生活总是忙忙碌碌。没有母亲的腊八粥,所谓的腊八节也就没什么节日的气氛了,但是腊八节要喝腊八粥的这一传统却是记着的。每逢这一天,母亲的话仍记忆犹新,“过腊八节的时候,喝上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预示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蒸蒸日上,五谷丰登,大人孩子不得病……”

       寒气迎风烈,深冬诉情深。又是一年腊八到。想起了腊八粥,想起了母亲和家的味道,回忆似乎把冬季的寒冷隔离在了心门之外。这一天,喝一碗香醇浓郁的腊八粥,唇齿留香。心里默默地祈福,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一切美满!


作者简介张瑞敏,宝鸡市职工作协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