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话说“喝汤”

       一提起“喝汤”这个话题,我还曾有过一段有趣的经历呢!
       在好几年前的一天,我们几名机关干部奉命到某农村驻队,一家一户地轮流吃派饭。头一天傍晚,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来到我们的住处,羞怯怯地说:“叔叔,叫你们喝汤哩。”一听说“喝汤”,南方的小杨在我的耳朵上低声说:“我有点饿了,怎么光让‘喝汤’呢?”我知道他是初出茅庐,笑着告诉他:西府一带把吃晚饭叫“喝汤”,去了以后你就全都明白了。他半信半疑地和我来到村东头一户村民家里,只见半新不旧的小饭桌上已摆好了冒着热气的溜馍片、小米稀饭和凉调萝卜丝等几碟农家小菜,他会意地笑了。

       明明有馍有菜有小米粥,却为啥把吃晚饭叫“喝汤”呢?我从他的眼神里分明看出了他迷惑不解的神情。我们一边有滋有味地吃着晚饭,我一边向他讲述了一个在西府地区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相传元军占领了关中以后,为了绞尽脑汁筹措军粮,忽必烈下令让老百姓改每日三餐为每日两餐。为了预防老百姓偷偷做饭,规定15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并派元兵随身携带菜刀,负责管理监督。当时有个叫王小二的小伙子,给财东家整整推了一天的豆腐磨子,天黑以后精疲力尽地回到住处,又饥又渴,实在忍无可忍,就想偷偷地熬点稀米汤充饥。谁知,烟囱刚开始冒烟就被元兵发现了,二话没说王小二就被五花大绑了起来,第二天被押送到大王帐中。忽必烈大发雷霆:小小王小二竟敢违抗本王之命,冒犯朝廷!桌子一拍,喝令推出门外斩首。王小二不停地喊冤叫屈。忽必烈上前问道:“你有什么冤屈从实招来!”小二说:“大王让百姓改餐节粮,小民从没违反过,昨晚只想烧点开水解口渴,竟遭此杀身之祸,还不冤枉吗?”忽必烈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便放了小二,并让传话下去,从今往后,允许百姓晚上烧汤喝。从此以后,西府百姓的烟囱里又开始冒烟了,还借烧汤之机下些小米、包谷糁之类,熬成稀饭食用。久而久之西府人便把吃晚饭叫“喝汤”,一直延用至今。

       在河南省南阳、驻马店等地,人们也把吃晚饭称为“喝汤”,但民间传说却与黄河流域的中原和陕西关中地区的传说大不相同。传说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朱桱(音:jìng)永乐六年(1408年)五月十二日,就职于南阳府(今河南南阳)。朱桱这个人很不咋的,老百姓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朱怪,他为人穷奢极欲,为了建造豪华的王府,横征暴敛,这样一来导致南阳当地百姓生活十分拮据。于是,朱桱就强令百姓们一天只准吃两顿饭,把结余的口粮上交到王府。

       有一天,一位参与修建王府花园的老石匠,因为饥饿难忍,于是打算在夜晚挖些野菜,以此来熬汤充饥。意外的是,朱桱当时正在山上欣赏夜色,看到老石匠家有炊烟升起,于是怒火万丈,命令士兵把老石匠抓了起来。
       老石匠被抓后,由朱桱亲自进行审问,问他为何敢违反禁令。老石匠大喊冤枉,声称自己没有私自做饭,只是在煮野菜汤。朱桱半信半疑,于是派人去查验了一番,才知道老石匠没有说假话,就无可奈何地放了老石匠。
       从此以后,老石匠每天干完活后都会煮野菜汤喝,附近老百姓也跟上老石匠学了起来,但傍晚见面时依然不敢说“你吃饭了吗?”而是互敬问候道:“喝汤了吗?”这就是河南南部人把吃晚饭称为“喝汤”的习俗的由来。
       西府农村的晚饭比较随意,家家户户都是馍馍、小菜和稀饭。除了小麦面蒸的馒头、“杠子馍”、“金裹银馍”外,还有烙饼、玉米面、高粱面粑粑馍 (发糕)、窝窝头等;小菜多为凉调黄瓜、蒜苔、青辣子或酸菜、腌辣子、腌洋姜等;稀饭多为玉米糁子、小米汤、面糊糊、搓面糊汤或煎搅团丁、麦仁汤等。农村的晚饭汤菜俱全,简单节俭,充饥解渴,充满农家风味和浓郁的西府乡村生活气息。

       这些年来,农村人的这些家常便饭却惹得城里人眼馋嘴馋,许多人利用晨练、星期天和节假日,到蟠龙山、冯家原、陵原及岐山县周公庙北郭村的民俗村等地农户家里,吃农家饭,喝农家稀饭,品尝农家菜肴,感受农村人的生活情趣和那清爽幽雅、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常常让人乐不可支,流连忘返。
       西府人晚饭的变迁,不正是西府人辛酸与甘甜的一面镜子吗!


作者简介容琳,中共党员,曾任渭滨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为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学学会、省、市老年学学会会员。《宝鸡美食》特邀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