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儿时的八宝甜饭

       八宝甜饭,它是岐地人逢年过节,席桌上不可或缺的名角。一盘甜甜糯糯的八宝甜饭,看着就香甜。头顶一簇簇五色果干,像打扮花哨的俏新娘,它能撑住一个正经席面上甜点的场。喜甜食者更是用它来衡量一个厨师的手艺。
       八宝甜饭称作一碗和一盘都没错。蒸制时,它是装在瓷碗里,上席时把碗反扣在盘里,拿掉碗,盘子里一片五彩斑斓。这翻盘子也考验人的手艺,蒸得滚烫的碗要翻不到盘里,就功亏一篑。盘子翻得利落,原来垫在碗底的五色果干就成功地堆显在盘子顶上,发明这制法的人真是巧心思。除了翻盘,这一味吃食的机关还多呢。
       我儿时,八宝甜饭吃的才叫讲究。
       一盘热腾腾的八宝甜饭端上桌,像座圆堆堆的山。没人动筷子,大家都秘而不宣地等待一场演出。主人家洒一勺白糖在盘子顶,浇些许烈性子的白酒在白糖上,麻利地划只火柴,白酒被点燃,蓝色的火苗一下子就蹿得老高。顿时,八宝甜饭就像富士山喷了火,酒香蜜香果香四溢,席间春意融融。这美好预示红红火火。无意中,主家的好酒也得以验证。孩子们更是过眼瘾,看稀奇景观。一举几得的好事,一盘八宝甜饭让大家乐呵愉悦。趁着火苗隐隐淡去,席里长者先食。他在软糯的八宝饭上划一筷子,孩子们的筷子就如急雨。不一会,一盘八宝甜饭分食殆尽。盘子空空如也,主人家满脸的笑,这劳累筹备终是得了亲戚朋友的赞,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舒坦。

       岐地人喜食八宝甜饭,也有历史原因。物资匮乏的年代,精粮细面难得,谁家日常还敢妄想着吃八宝甜饭?整日吃着粗谷面淡饭,哪里还能讲究粳米还是糯米,哪里还能齐备五色干果,哪里还凑得到蜂蜜猪油?而这些,都是做一碗八宝甜饭的必备品。一盘原料齐全的八宝饭就是好席面的象征,毋庸置疑。有了它,一席饭才齐全;有了它,娃娃们才能大快朵颐;有了它,老人们才能嗫嚅着瘪瘪没牙的嘴尝几口甜糯。这平日里不曾有的恩物,在贫困的日子里就是一道光。甜,就这一味,在苦涩的岁月里,它就能赤裸裸地勾人魂。五色干果,更是稀罕的物件。如此说来,能吃一盘八宝甜饭,在贫困的日子里,相当于念想和许愿的实现。
       我不惑之年的堂哥如今还对八宝甜饭情有独钟。儿时,他走亲戚前先问一句:今天去的人家可有酿米?说好有了再去。吾乡称的“酿米”就是八宝甜饭。每到过年,堂哥的最大愿望就是独自吃一碗八宝甜饭,这奢侈的愿望,每年都不能得到满足,他每年为一碗八宝甜饭许一次愿。幸福是一碗八宝甜饭,如今听来让人心酸。
       我想好好做一次八宝甜饭,女儿打下手,父亲做指导。
       淘米,选圆滚滚的糯米,熟透后晶莹剔透黏糯筋道。糯米在沸水里煮七八成熟,以手捻后留一个白芯为准,捞出。这时,米的软硬是考验眼力,没有好老师指点一次难成。趁热依次加蜂蜜、熟猪油、红糖熬制的糖色。这里,熟猪油的量是关键,拿捏地准也要好好练几年。加入好东西,轻轻搅拌,每一颗米粒都盈盈中透着红亮,饱满得像笑眯的眼。女儿把干果备齐,碧绿的葡萄干,橘红的桔饼、金黄的桂花、雪白的冬瓜蜜饯、黑沉沉的核桃仁,五色干果一一摆平,在敞口的细瓷碗底里,它们围成一朵花。我小心翼翼地挖起拌好的糯米装碗,一勺一勺匀平,这一碗一碗就不显山不露水。它们普通得像一碗蒸饭,可要想起藏在碗底的各样宝藏,每个人都偷偷地笑。我儿时,父亲还在碗底垫煮过的带皮肥肉薄片、青红丝和藕片,是因为我贪恋果子香。父亲做的一碗八宝甜饭真是八样宝贝堆砌成,翻盘子米都看不见,肥肉透亮围裹一半,各色果子铺开堆到顶端。可他制作时从不告诉我,这样的藏宝和寻宝,就比单单吃一碗“酿米”更让我神往。

       带我们做一碗碗八宝甜饭,父亲还有他的心思。一碗碗装好的八宝甜饭上笼屉里蒸四十分钟,这是父亲谆谆教导我们之时。干果藏于碗底只在端于人前时才大放异彩。父亲希望我们在成长中也要集“八宝干果”,要能藏得住。玉韫珠藏总是美德。我曾傻傻地问他:宝贝被藏着,万一没有机会端上席桌呢?父亲笑笑说:就算我不翻盘子,你不是也会翻到碗底吗?只要有好东西,不怕人不知晓。
       如今,我也学会做八宝甜饭,也教育女儿,做人要像八宝甜饭。还没等我像父亲一般说教,女儿就说:人要学八宝甜饭的升华精神。本来就是一盘平淡无奇的甜饭,酒精灼烧,它就像凤凰涅槃。酒、糖、果香都是在高温中才激发出来,这是让八宝甜饭升华的关键。人,就要耐着住煎熬,必要时候还要自己寻求淬火煅造。
       青胜于蓝,我心服口也服。

       我重新审视这一盘八宝甜饭,这个吾乡叫“酿米”的乡间美味。在我的成长里,它链接了太多的昨天和明天。昨天是爱而不得,今日却是得而不爱。
       吾之蜜糖,尔之砒霜。八宝甜饭一定要货真价实地加入蜂蜜、猪油、砂糖、各色干果。如今,在健康饮食的理念下,它已被列在禁忌多食的名单。
       我记起梁实秋先生轶事:他用餐,冷盘上来,说他说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的熏鱼。冰糖肘子,他又说不能碰,里面加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最后,八宝甜饭上桌,同桌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大笑道: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八宝甜饭有糖又有饭。他笑着说:就因我知道有八宝甜饭,前面才特别节制。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梁先生是美食家,他哪怕拒绝所有美食,也要把仅有的配额留给一盘八宝甜饭。我深受启迪。我的父母血糖高,我和孩子怕胖,可做一碗八宝甜饭于我们都是一种仪式感,吃一次八宝甜饭,每个人都能回味一次溜走的岁月,感念当下的美好。于是乎,我准备年夜饭,总是大张旗鼓。制作一次八宝甜饭,我要做好多碗,送给亲朋好友。当然,顺便要讲讲梁先生的故事,再贩卖一次父亲的教诲,聊聊女儿的心得。
       这样延续下来的一碗八宝甜饭,我舍不得把它从家乡美食里淘汰。


作者简介侯玲,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岐山高级中学教师。擅长用散文写游记,美食,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