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老暖锅

       冬天来了,在这样寒冷的日子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陇州腹地那暖洋洋的老暖锅。

       暖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资料记载,唐朝时,火锅器皿系用陶瓷烧成,又叫“暖锅”。“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的“红泥”,即指陶瓷。说起暖锅,民间还有一段传说,清朝康熙皇帝到吉林一带微服私访,一农户请他吃饭,只放一个炭火盆,盆上放一个铜勺,勺内有肉、蘑菇与白菜。康熙吃得有滋有味,便高兴的问菜名,主人随口答道:“炭火锅”(暖锅)。

       家乡陇州,暖锅一般用的老式紫铜皮的锅,大肚皮细脚,中间有半截烟囱,雕花锅盖,两端有活络的铜把手。吃暖锅前,先将木炭放到煤球炉上烧红,然后放进暖锅中间的烟囱里,吃的时候,把原本做熟的猪肉、萝卜、土豆、豆腐、细粉条、白菜、蘑菇等放入锅中,再加上调好的鲜美汤水。等到锅里哗啦啦冒着热气时,就可以捞到碗里享用了,趁着滚热,哧溜哧溜吃下去,浑身热乎乎地。吃完了一波再逐一加入备好的菜,添上鲜汤,就可以继续吃了。
       寒冬里,屋外大雪纷飞,寒气逼人,而有暖锅的地方却暖意浓浓,弥漫着香喷喷的美味。忙里偷得半日闲,择一日,约三、五好友,围着一个飘香的暖锅而坐,一边泯着小酒,一边尝着美食,谈着生活中的陈年往事,这种冬日里的温暖,足以让我们好好珍藏。

       想起那年,我在遥远的城市打工。落寞中遇到了他,我们第一次见面,吃饭的地方就是一个安静的小饭店。一进门,他就点了一个三鲜菌汤暖锅。
       看着那个有些老土的锅,我失望的凝视窗外,心里更是拔凉拔凉地。但是,当暖锅上桌后,我再也禁不住那扑鼻的香味了,只见腾腾的白汽缭绕在屋子上空,空气中飘散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洋溢着淡淡的温馨。对面的他面带微笑,时不时动手往我的盘子里夹菜。彼时,我看到,锅中那青菜、香菇浸在汤中,鲜味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的情投意合,难分难舍,恰似一对甜蜜的情侣,浪漫又唯美。再尝尝碗中的菜,更是好吃的不得了。

       那天,他告诉我,这种老暖锅不但味道鲜美,还能祛风除湿,开胃健脾,最适合像我这样食欲不好且胃寒的人。
       抬头,看着他长相普通,但很认真的模样。我终于懂得,我要找的人,就坐在自己的对面,陪着我哈着气吃着滚烫的暖锅。暖了胃,也暖了心。怎不叫人喜欢?

       这些年,美食越来越多,而家乡陇州人却用朴实、善良,厚道经营着传统的老暖锅,一直未曾改变。老暖锅的味道越来越好,放的佐料更是优中选优。尚好的肥肠香而不腻,菌肉肥厚,豆腐软嫩相宜,还有新鲜的绿菜,看着色香味俱全,吃着更是暖心暖肺,让人垂涎三尺。老暖锅,新口味,慢慢地,它从寻常老百姓的餐桌走进了高档大酒店,成了陇州一道必不可少的特色美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慕名来访。
      老暖锅里蕴藏着多少温暖和爱意,它给人们带来一肚子饱暖欢足的幸福。喜欢上冬天,喜欢上老暖锅。


作者简介文雪梅,陇县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