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宝鸡美食历史文化底蕴(之四)

铜鼎由“炊器”变成“礼器”,使饮食文化出现政治化特征

       青铜器和文字、城邑、礼乐一起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铜鼎是在商周时代发明和发展起来的。但以“鼎”为型这种器物远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不过那时是用陶土做成的陶鼎。器物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口沿上有对称的两耳,是日常生活炊煮食物的用器。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模仿陶器形制铸造青铜容器,有鼎、鬲、爵、觚……等形状各异的青铜制品。在初期,铜鼎的性质和功能与陶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到后来,服务于宗法等级的礼乐制度,产生了“列鼎而食的制度”,赋予了不同等级的奴隶主贵族以不同的特权,所谓“名位不同,礼亦异数”,铜鼎成为王权的象征,等级不同,使用铜鼎的个数不同,规定:“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三、元士三也。”饮宴对,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周八珍),这就叫“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这时,铜鼎已不再单纯是一种炊器,而成为礼乐制度中象征王权和区分等级的重要礼器。这种“列鼎制度”到春秋时代“礼不逾节”已成为一句空话,战国时“礼崩乐坏”,象征王权和用来区分等级的铜鼎,随“礼崩乐坏”,作为礼器的意义逐渐消逝。

       “鼎”何以由“炊器”变为“礼器”。一是“禹铸九鼎,象征王权”“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的传说。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被其伤害。以后“桀有乱德,鼎迁于殷”,“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周成王建东都洛邑时,又“定鼎于郏鄏”,表明对九鼎的重视。说明了夏、商、周三个王朝政权的更替,是以夺取了前代的鼎,作为象征的。1976年在临潼出了一件周武王时代的青铜器,內铸铭文,记载周武王伐商的历史。铭文有“越鼎,克昏,夙有商”七字。所谓“越鼎”就是夺了鼎,是说周人夺了商王朝的政权。从此,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左传·宣公三年》、《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子问鼎”,周大夫王孙满作了回答的故事。后来人们就把“问鼎”比喻为图谋王位。关于九鼎的下落,据说在秦昭王时,“其器九鼎入秦”都咸阳,传说一飞入泗水。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二是周代有“列鼎制度”或“升鼎制度”的用鼎规定。《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说:“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作为礼器的铜鼎,不但是王权的象征,而且各级奴隶主贵族也因等级不同,而使用铜鼎的个数不同。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鼎是贵族的专利品,是标识他们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三是真正体现等级和礼制的是“列鼎”。所谓“列鼎”指的是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而“升鼎”是将煮熟的牲肉转盛于进献用的鼎的动作,一套升鼎为列鼎。礼书载:一套正规的升鼎为奇数,天子九、诸侯七,鼎实为牛羊豖俱全的“太牢”;卿大夫五,鼎实为无牛有羊豖的“少牢”;士用三或一鼎,实为仅有豖的“牲”或“特”。对此,《礼记》载:“正鼎是太牢九鼎或七,可陪馐鼎三;正鼎是少牢五鼎,可陪馐鼎二;正鼎是牲三鼎或特一鼎者,只陪馐鼎一。”总之,在周人封建宗法制度下,“列鼎”或“升鼎”是对旧有的尊卑秩序的效忠仪式。这个尊卑秩序既是政治性的,也是伦理性的,这就是周礼的精神根源。
       鼎有三类:一类是煮肉的叫镬鼎;一类是盛肉的叫升鼎;一类是调味的叫馐鼎。正鼎就是升鼎,陪鼎可能是馐鼎。不同场合,有升格或降格的接待,身份不同,礼不一致。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普遍逾礼,宗法秩序大乱,平民地位提高。“礼器”不再是贵族的专利。面对如何维护旧礼制、旧秩序,如何将平民(知识分子)纳入这个礼制之中,儒家便肩负这个调适工作。


作者简介李福蔚,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宝鸡炎帝、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监事、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