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府地区,跟集或赶庙会的时候,有一种美食,总是缺少不了,它就像养蜂人赶花期一样,只要有集市存在,做这种美食的摊点就会出现在那里。摊点的主人会租赁一两米的摊位,再搭建一方凉棚,支起炉灶,点火揉面,开始买卖。
这种美食就是人们常说的油糕,有人也叫糖糕。以油糕命名是因为油糕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纯香的菜籽油煎炸,油糕吃起来,是油汪汪、软酥酥、甜丝丝的口感。当然叫糖糕是因为其内芯包裹着大量的红糖或者白糖,这些糖分在油锅里一番煎炸,就融化成了糖浆,吃起来,糖浆与油香融合在一起,既香又甜,甜而带香,于是叫作糖糕,也比较确切。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到星期五下午,学校食堂的灶师傅都回家了,就需要我们几个住校的老师亲自做饭。为了改善伙食,我们就以炸油糕代替蒸馍。其中有一位贾老师,是当地人,她丈夫是个厨师,经常炸油糕,跟集或赶庙会。于是她就将炸油糕的手艺也带到了学校。我们几个人自己动手,相互协作,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和面的和面,最后的烫面工序是贾老师来完成的。听贾老师说,油糕的面不同于面条的和面,也不同于蒸馍的和面。油糕的面需要放到热锅里烫一下,要烫到七分熟。等到锅里的面不粘手时,将烫好的面翻到案板上,再用筷子划成小块来晾凉,最后将粘在锅底的锅巴铲下来,用擀面杖趁热在案板上碾碎成粉末,再均匀地掺杂在烫面之中。最后这道工序,看似简单,万不可缺少,用锅巴粉末是增加烫面的气孔,以防止油糕在煎炸时,因热气凝聚难以消散,而发生爆油。贾老师说,他们村有一个人在炸油糕的时候,忘了将锅巴粉末掺入烫面中,在炸油糕的时候,油糕里的热气不能及时排放出来,越聚越多,就发生了爆油,让半锅的热油和糖浆飞溅的到处都是,幸好,人在爆油的瞬间已很迅速地离开了灶台,才不至于被烧伤。也时常能听到一些人在炸油糕时,被爆油烫伤的事情发生。所以说油糕的烫面非常重要,一定要掺杂锅巴粉末,再将烫面揉匀揉到才好。
接下来就是包油糕。先在两手心蘸少许熟菜籽油,取鸡蛋大一面团,抟成圆球状,用手把面团按成扁圆形状,从中心位置向边缘揉捏成中间厚边缘薄的面饼,再包入红糖或白糖芝麻馅,然后将边缘一点一点向上收口合拢,捏成圆锥形状,接着用双掌将圆锥形顶部向下压平,形成圆饼,这样油糕的生坯就包好了。只等油锅里的热油翻滚,将生坯顺锅沿滑入热油中。如果油温合适,油糕生坯进入锅里的瞬间就会上色,显出橙黄油亮的颜色,并不断用筷子翻动油糕,炸到油糕膨胀起来,油糕就炸熟了,之后小心地捞出油糕放在锅边的铁丝网罩上,进行控油。以此类推,就能炸出香甜的油糕了。只要准备工作做好,手艺精湛,经验丰富,就能炸出“皮脆内酥,味道甜美”的油糕美食。油糕也因这些优点,而久负盛名,被人们当作美味佳肴而追捧。 在我的家乡,只要是端午节的时候或者赶庙会的时候,油糕就卖的特别快,坐在摊点上品尝油糕的也大多是老年人。油糕的酥软甜香,很符合他们的牙齿和口味。享用着热汪汪的油糕,听着抑扬的秦腔,再沐浴着温煦的阳光,总会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舒适和惬意。于是,油糕作为一种地道的美食,就被流传下来,长盛不衰。近年来,一些美食经营者不断总结经验,做出的油糕更加酥脆香软。品尝时,只需轻咬,就会窸窸窣窣掉下来油漉漉薄如蝉翼般的碎屑,入口即化,唇齿生香。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油糕的喜爱,也许是它的颜色,橙黄暖人;也许是它的形状,圆满实在;更或是它的味道,甜软酥香……可能诸多原因都有吧,谁叫油糕总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总能调动人的味蕾,让人想起过去不曾忘却的美好时光。
作者简介:张峰青,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楹联学会会员。著有民俗散文集《故乡的风》。诗词楹联在全国征集大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百余次。2009年获“宝鸡十大楹联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