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筷子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是东方文明的象征,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如今,世界上用筷子吃饭的大约有13多亿人。“央视新闻”曾经发布了一个题为《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的视频,用各种中国人在日常使用筷子的温暖场景告诉大家: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一下子引起了国人的情感共鸣。凡是使用过筷子的人,无论华人还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
一、筷子的发明
筷子的发明,与远古时期火的发现、熟食烫手有很大关系。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而且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那时,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就是树木、竹枝。于是慢慢地,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促使筷子雏形的问世。具体而言,筷子的发明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是烧烤启示说。《礼记》郑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大意是说,先民们把谷子用树叶包好,糊上泥后置于火中烤熟。在烧烤的过程中,先民们为了使谷粒受熟均匀,不断用长长的树枝来回拨动,逐渐地就在拨动“原始爆米花”的过程中得到启发,筷子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了。这种推测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二是大禹发明说。原始社会末期,洪水涛涛泛滥成灾,严重威胁到先民的居住与生命安全,舜帝令大禹治理水患。大禹全身心投入其中,非常认真,“三过家门而不入”,将以前以堵为主变为以疏导为主,平治了水患,成效甚著,从此人们不再遭受无法抗拒的水患灾害。传说大禹治水过程中,为了赶时间,在野外进餐。一次,锅里煮的食物已经做好,传来消息说有突发事件发生,因锅内食物一时凉不下来,无法用手取出拿过来吃,情急之下,大禹灵机一动,顺手折断两根树枝从锅里夹取食物,边走边吃,没有耽误行程。从此,这种方法为他人所效仿,久而久之,使用方法也逐渐熟练,筷子就这样被广泛地应用开了。
三是妲己发明说。商朝末年,冀州侯苏护送其女妲己到朝歌作了帝辛(后被称为纣王)的妃子。传说纣王喜怒无常,吃饭时挑挑拣拣,不是嫌烫就是嫌凉,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难喝,结果许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妲己虽然受宠,但她知道纣王难以侍奉,也不敢掉以轻心,因此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以免纣王发怒。一次,妲己尝到有几碗饭菜太烫,但纣王已来到餐桌前,调换来不及了。为讨得纣王的欢心,妲己急中生智,赶紧取下头上长长的玉簪夹起菜,放在嘴边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荒淫的纣王认为妲己给自己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就天天要求妲己如此办理。于是,妲己就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长的玉簪专门给纣王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自此,纣王的吃饭问题终于解决了。后来,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筷子应运而生。
四是姜尚发明说。姜尚,就是大家熟悉的姜子牙。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并不是什么神仙,自幼家中穷苦。传说他的老婆嫌他太穷,不想继续跟着他过苦日子,甚至想杀夫另嫁别人。一天,姜子牙外出回家,老婆端出一碗肉让他吃。姜子牙当时很饿,就伸手去抓肉。就在此时,窗外飞进来的一只鸟啄了他一口,接着,每当时他要吃肉,鸟儿就会啄他。姜子牙心中起了疑心,就放下肉去追这只鸟。到了一个无人的山坡上,姜子牙发现那只鸟停在了丝竹上。神鸟对姜子牙说,吃肉不能用手抓,要用丝竹去夹。于是,姜子牙回家用丝竹夹肉,结果肉冒出了青烟。原来神鸟给姜子牙的丝竹是神竹,可以测毒。姜子牙假装把肉往老婆嘴里送,结果他老婆吓得脸色惨白,夺门而出。神竹救了姜子牙的命,从此,姜子牙每次吃饭必用神竹。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也效仿姜子牙用竹子吃饭,虽然不能验毒,但是用筷子吃饭这种饮食方法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了。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据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商末期的纣王时代,因此可以断定,筷子既不是纣王和妲己发明,也不是姜子牙所创造,而应是更早的产物。
二、筷子发展史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远古时期,先民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将米豆用水煮成粥,将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可以用匕,而从羹中捞取菜肉很不方便。可以想象,突然有一天,一位聪明的先民灵机一动,顺手折下树枝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试着把羹中的菜肉捞出来放进口中,一来二去就形成了“挟”——筷子的最初形式。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20世纪90年代,在苏北高邮(今属扬州市)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发现有骨箸42件之多,其形为一端较平,一端圆尖,也有两端俱为圆尖,其形状不同,长13.3-18.5厘米,时间为距今6600—5500年。
最初的“梜”较为随意和简陋,处于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逐渐熟能生巧,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经过夏朝数百年的不断演化,到商朝初年即商汤时代,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长短相同的两根小棍儿。而到了商朝末年,人们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手指灵活自如,于是,对“梜”的要求也就高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非子·喻老》所称:“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史记·宗微子世家》载:“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大意是说,纣王以象牙做筷子、以美玉做酒杯,生活奢侈至极,引起箕子等朝臣的担心和恐惧,替国家的前途担忧。不过,从关于象牙筷等的描述中,可以推测出至少在3100多年前我国已经出现精制的象牙筷了。据说象牙筷子在有毒的食物中一蘸,会很快变黑,能够起到检验食物、预防中毒的作用。纣王应是文献记载的我国最早使用象牙筷的君王了。
“梜”,又称“箸”。《礼记·曲礼》称:“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礼记》郑玄注:“挟,犹箸也。”《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史书记载,妲己用金箸喂纣王吃饭,王宫大臣就学样子,也让家里人学着金箸打造,但金子昂贵,就改用银子打造。后来,“箸”传到了民间,老百姓自然用不起金箸和银箸,就想了个办法,改用木头和竹子做。慢慢地,人们发现,木箸容易被虫蛀,而竹子做的箸既不容易变形又不会被虫蛀,特别好用。
根据《三礼》的说法,箸在周代它有特定的用途,而且按礼制规定,箸还不能随便移作他用,如《曲礼》有一句“饭黍毋以箸”,是说吃米饭米粥不能用箸,可见汉代以前的箸主要是用于夹菜而不是扒饭。据《文物》1980年第8期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于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
到了汉代,依然吃饭的时候匕箸并用,匕以食饭,箸以夹菜。在中国厨房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一个古代汉灶中发现有筷子浮雕,这是目前所见筷子的实物佐证,其精致程度足可与现代工艺精湛的筷子相媲美,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唐代薛令之《自悼诗》曰:“饭涩勺难绾,羹稀箸易宽。”大意是说,一个人就餐时,以勺食饭,以箸食羹菜。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宋高宗赵构有个习惯,就是用膳时会特意预备一副勺箸,用箸取肴馔,用勺取饭食。
自宋代起,“箸”在餐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如描述北宋事情的《水浒传》称:“铺下四双箸,放了四盘菜蔬,打一桶酒放在桌子上。”饭桌之上已经没有了匕、勺的踪影。宋元也有不少筷箸出土,质地多为银制和铜铸,约在25公分左右,最短者仅15公分。
大约到了明代,开始称“箸”为“快”。人们认为,“箸”这个字不好听,与“蛀”同音,由于“箸”可以使食物快速冷却,干脆就给它取名为“快”吧;又因为是竹子做的,于是就写作“筷”,于是“筷子”这个名称就诞生了。明代李豫亨《推蓬寤语》称:“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虽然清康熙朝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如《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但却阻止不了民间潮流,如《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称:“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
但在方言中,东南沿海一带如台州、温州、厦门、漳州、泉州、福州、潮州等地,仍然沿用着“箸”的叫法。
三、筷子文化拾趣
对于“箸”变为“筷子”,明代陆容《菽园杂记》有另外的说辞:“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 他认为吴中人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了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会漏水,如何捕鱼?这种迷信谐音使然,故见了“箸”反叫为“快子”,反其道而用之,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
据《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的精彩描述,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曹操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闻听此言,刘备大吃一惊,心慌不已,手一抖,手中的筷子掉落于地下。恰好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趁机俯首拾筷,用一句“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把自己的紧张、慌乱情绪掩饰了过去。
专家们解读说:小小的两根筷子,有着大大的讲究。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如此等等。
筷子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朝鲜人最早引入中国的筷子,其筷子基本上都是扁平的两片金属制成。较早把筷子介绍到欧洲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其著作《中国札记》一书描述了筷子文化和用法。日本继承中国的固有制筷工艺,流行尖头的筷子,款式十分繁多,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还有特别为烹调用的巨型长筷,日语称为“菜箸”。一位日本学者还专门研究过人用筷子的力学结构,发现使用筷子要牵涉人体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运动,而且和脑神经活动关系密切。所以说,长期使用普通的筷子,对人大有裨益。日本人还把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节”;法国旅游协会制定了一项“金筷奖”以表彰出色的中餐行业;在德国有一所“筷子博物馆”,里面收藏有上千种不同历史时期的筷子。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首次访华,周总理举行国宴接待。宴会上,周总理亲自教尼克松用筷子就餐。尼克松学会用筷子尝遍了满桌的中华美食,最后高兴地放下筷子时,他用过的那双筷子被机灵的加拿大多伦多记者抢去收藏。后来,这位多伦多记者到了美国,一些欧美收藏家争相恳请他转让这双尼克松用过的中国人民大会堂的筷子,最高价喊出2000美元,但这位记者说:“这双筷子是尼克松访华最独特的纪念品,是华夏民族的文明象征,任谁出再高的价格我也不会转让。”
无独有偶,1986年英国女王访问中国时,也学会了使用中国筷子用餐。当时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刊出了一幅大照片,照片上是中国接待国宴中英国女王使用筷子的情景。《太阳报》更以一篇“女王使用筷子夹龙眼”为题,风趣地描述了女王出席国宴的盛况。英国电视台还播出了女王使用筷子的温馨镜头,一时间,英国观众兴趣盎然。于是,许多外国人开始学用中国筷子,并以此为时尚。
在此,以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的话作为本文的结语:“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作者简介:宋婉琴,中共党员,中共宝鸡市委党校校委委员、行政管理与法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宝鸡市社科联常务理事,陕西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宝鸡美食》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