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周代美食“六饮”“八珍”是后世筵席的先驱之作 《周礼·天官冢宰》:“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周礼·天官·膳》:“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饮用六清,馐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这里所提到的:六谷或称“六食”,是指旱作农业自产的谷物蔬菜。主要是稷(谷子、小米),好的精品又称“黄粱”。黍是大黄粘米,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还有菽是豆类、黄豆、黑豆。麻,即麻籽,还有引种的稻米。 六饮或称“六清”《礼记·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后又有“滥”。 上水:以水为上,其余各饮次之。 浆:上古之浆,指淡酒,或不酸的水米汁。汉代用甘蔗榨汁为浆。凡可捣为液汁做饮料者,均可称浆。最早用黄豆制作豆浆。 酒:用粮食和水果发酵裁成的饮料,酿酒历史有几千年,早于茶。最早自然发酵,入从中掌握以五谷或果子作原料来酿酒,用粬酒,多为“米酒”。酒精度很低,数斗不醉。后出现蒸馏酒,即烧酒,始于元代。 醴:薄甜酒,以麦芽和黍(米)酿成,只经一夜,酒味很淡。 酏:用黍(米)酿制,酿粥为酒,若醪糟。 滥:水渍果子、果浆等。 战国至秦汉饮品又增加: 乳酪:用动物乳汁提炼而成的一种食品。游牧民族的食品,汉族不食用酪,魏晋后,汉人才习酪。 茶:始产于蜀地,秦取蜀后,才移植各地。饮茶始于秦汉,中国是种荼、饮茶最早的国家。 六膳:是指肉食的“马、牛、羊、豖、犬、鸡”,又说“马”不列入,而列“鱼鳖”。 百馐:是指以谷物为主加工而成的美味食品,多为糕点,因种类繁多,故有“百馐”之称。 百酱:是调味品,用发酵的麦面米豆等制成,也可用捣烂的鱼肉菜果等食物调制而成。酱有多种,酱是醯(醋)、醢(肉酱)的总称。《论语·公党》:“孔子有‘不得其酱不食’。”可见当时饮食很讲究调味。 八珍:《周礼·天官》:“珍用八物”、“八珍之齐”的记载较为典型的“八珍”是周代肴馔,是用八种珍贵而稀有的烹饪原料或烹调方法。八道菜都达到入口即化的水准。极适合老年人食用,与周人孝老敬亲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 一珍:淳熬,就是用煎好的肉汁浇在米饭上,再淋上熟油。 二珍:淳母,就是用煎好的汁浇在黍(shǔ,小米)饭上,再淋上热油。 三珍:圆珍,是炮豚、炮羊,将小猪、小羊宰后,在腹内塞上枣果、调料,用苇叶包扎,再涂上草拌泥,在猛火中烧烤,谓之“炮”。熟后去包,放入油锅煎煮。后放在小鼎中放入调料大汤中煮三天三夜后食之。 五珍:捣珍。将牛、羊、鹿、獐等动物的夹骨肉,用厨具反复捶捣,剔净筋腱,烹熟后调味食用。 六珍:渍(zì,将新宰的鲜牛肉,薄切为片,泡在美酒中渍一昼夜,以肉汁和梅酱调味后可生食。 七珍:熬。将牛、羊、麇鹿、獐等动物的肉反复捶打,然后去皮膜,洒上姜、桂等调料,晾晒于苇席,风干成腊肉。食时可煎以肉汁。 八珍:肝膋(liáo)。膋即肠子上的脂肪。肝管是烤狗肝。将狗肝用肠子的油脂包好,放在火上烧烤,等到油脂干焦,可食用。 《礼记·内则》还载:“糁食”和“酏食”列为“八珍”一二。今西府年夜饭中的“西山大糁汤”,就是“糁食”的传承。 屈原《抬魂》说到的食谱是稻、稷、早麦和黄粱,说明南北主食基本一致。古人吃饭,先吃两顿,后来才三顿,即“晨粥、午饭、晚飨。”粥有粟粥、麦粥、小米粥,还有豆类,豆叶和野菜熬成的粥。饭有精粝之分,传说帝尧、楚相孙叔敖均自律,食粝饭,即糙米饭。贫穷人家蒸麦粒饭,商旅之人与士兵常常携带冷麦饭。再穷就吃少量主食和野菜煮的羹汤。庄子有时就吃这种饭。飨,又叫小饭。吃剩饭,或用水泡饭。 民间的主食是粟,即小米。从“餍粱肉”的话来看,能吃饱高梁米和肉,是非常幸福了,所以富贵人家子弟称为“膏粱子弟”,就是说他们是吃高粱米和肉长大的。肉食六畜都有,吃狗肉当时比较普通,所以樊哙以屠狗为业。一般小民的肉食品,恐怕只能吃鸡。鱼类,看《文选》班固、张衡所写《两都赋》《东京赋》《西京赋》中列举了许多鱼名,可见当时关中、中原水网形成,鱼的种类确是不少,不再如晚周就是“河之鲤”“河之鲂”。西汉末年王氏五侯还将五种鱼类合制成羹,名“五侯鲭”。当然这种高贵食品,不是人民群众所能享受。 周代美食特别是“周八珍”的流传,对后世的筵席影响很大,如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各朝代的八珍,各地域的八珍。地方八珍又分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等等类型。以“物稀为贵”,吊人口味。 作者简介:李福蔚,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宝鸡炎帝、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监事、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