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臊子豆花

       第一次吃臊子豆花是在2008年,还没到放假,同事英子就迫不及待地邀我去她的家乡吃臊子豆花,这可是她家乡最有名、最具特色的传统风味小吃,也是著名的早点之一!听她这么一说,我便满口答应周六去吃。

       英子娘家在蔡家坡镇齐星村,离眉县县城也就一碗肥肠粉的距离。她常带我去家里吃正宗的岐山臊子面;有时从娘家回来,带给我几块颜色金黄,外脆内酥、多层的油酥锅盔,让我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享受岐山美食的魅力。

       到了周六,我与英子乘车去蔡家坡。在车上,英子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了家乡的特产和风味小吃:岐山空心挂面、仓颉庙透心红萝卜、蔡家坡紫皮大蒜……当说起臊子豆花时,英子更是眉飞色舞,口述手比。臊子豆花主要用臊子、豆花、豆浆做成,口味一般是辣中带咸。做豆花时,先把干黄豆淘净,用清水浸泡6小时,再把泡好的黄豆加入4倍重量的水磨成豆浆,豆浆放入锅中用火煮开3分钟。在干净的盆内放入内脂,用温水化开,倒入煮开的豆浆里,等豆浆成形后就成了豆花。臊子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先把猪肉洗净剁碎,再把炒锅加热放油,把备好的猪肉末倒入炒锅煸炒,待肉末炒散后放入备好的葱花、姜末及豆瓣酱,炒出香味时加入盐、味精、糖、酱油、胡萝卜丁、冬笋丁,快出锅时加入辣椒面即成了臊子。岐山人深喑这其中的学问,每个环节拿捏得恰到好处,所以制作的臊子肉质精美,豆花滑而鲜嫩。吃时,豆花盛入豌中,放上臊子后即可食用。英子讲得津津有味,我听得直咽口水。

       大约半个小时,我跟英子在蔡家坡车站下车,直奔大森超市旁边的小吃街。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如梭,一条街全是风味小吃。左边臊子夹馍、臊子面、臊子馄饨……都是与岐山臊子有关的美食。再往前走是蒸豌豆花、豆花泡馍,酸辣味直窜鼻子,我忍不住吸溜两下鼻翼,心动了,腿软了,步子也迈不动了。英子拉了我一把说:“快走,前面两家就到了”。

       我边走边抬头看,一间大不的门面,门楣上红色牌子写着:“臊子豆花”四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牌子的右下角有“陈记”二字,看来这就是英子说的“陈记臊子豆花”店了。门前摆放的五张桌子已坐满了人,我左瞧瞧右看看,发现有一个小伙子和一位老汉,埋着头狼吞虎咽地吃着臊子豆花,面前还有两只空碗,他们肯定在吃第二碗吧,我猜想着。这时,只见他俩站了起来,一边擦嘴上的辣子红油,一边边抚摸着肚子说:“哎呀,舒服,真舒服!”然后付了钱,满意地走了。

       有了空位,我俩赶紧坐上去。还没坐稳,老板娘已经端来了两碗臊子豆花,像老熟人似的招呼:“快吃,趁热吃!要啥调料说一声!”随后又端来两小碗豆浆。仔细端详,一只瓷碗里盛着豆花,一层压着一层,均匀叠起,像盛开的白莲,鲜嫩嫩的吹弹可破,白生生的豆花在臊子的衬托下变得五彩缤纷,红艳艳的臊子汁在上面浮动,这就是岐山最具代表性的早餐之一——臊子豆花了。

       我急不可耐地捧起碗,用勺子先舀一勺汤,慢慢喝下,满口生香,咂咂舌更觉馨香四溢;再舀一勺豆花,缓缓送入口中,软绵绵的、香喷喷的、滑溜溜的,好像一进口里就能融化了;我轻轻一抿嘴,鲜嫩细腻的豆花立即溜进了我的喉咙、滑进我的胃里,香气透入我的五脏六腑!我又顺着碗边慢慢的、轻轻的一下一下地舀,生怕撞碎这晶莹剔透的尤物;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生怕吃完了而没品够这味。那秘制的辣香,萝卜丁、笋丁的脆香,尤其是肉沫,细嚼竟有一种让人上瘾的酥香。

       一碗臊子豆花下肚,胃里暖暖的,身上热热的,但食欲未尽,我俩又要了两碗边吃边聊,吃完后端起那乳白色的豆浆,一咕噜喝完。这下吃尽兴了、喝满足了,可那豆香却绵延不绝、沁人心脾,使人神清气爽。这臊子豆花绝对称得上人间珍品!

       吃饱喝足了,趁英子付钱的机会,我打量起这个普通的店面。室内干净整洁,夫妻两人正忙活着,男主人拿起那把边沿很薄、中心较平的铁皮长柄勺儿伸进桶内,轻轻转动勺柄一舀,勺中盖满了一层又白又嫩的豆花;他再把豆花盛入一旁的小瓷碗内,这样反复五次,一碗上等的豆花就舀好了。我看得入迷,很喜欢这个既讲究又规范的动作,豆花一层一层地摆放,像玉石叠起的艺术品,珍贵美艳。女的拿一把圆勺子在大盆里舀臊子,动作娴熟优雅,舀起的臊子在豆花上绕一圈均匀地洒在上面。夫妻俩配合默契,神情专注。豆花、臊子巧妙搭配,完美结合,就成了一碗鲜香可口的美味小吃了。

       臊子豆花属于平民饮食,大众风味,蕴藏着岐山人浓郁的风韵;它既含丰富的蛋白质营养,又有利于胃的消化,妇幼老孺皆宜,可四季享用,便捷耐饥。正是由于臊子豆花有这么多好处,才备受人们青睐。来岐山出差、观光的外地人,都认为吃了臊子豆花,才算真正来过了周原,感受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岐山的臊子豆花,在西府很有名气,近几年,很快风靡到了周边的县区市,甚至全国。去年金秋十月,我去北京参加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高层论坛会,在亚运村宾馆东侧朝阳小吃城,看到了陕西小吃,其中就有正宗的岐山臊子面、擀面皮、臊子豆花等,使我倍感亲切,犹如在异地遇见了亲人!每天开完会,我都乐此不疲地步行到小吃城,吃一碗臊子豆花,心里才感到踏实。那几天,我还邀请山东、湖南等地的朋友,一起品尝岐山美食,我要让全国各地朋友吃上陕西小吃,记住岐山特色风味!当他们问起臊子豆花里那红艳艳的油泼辣子为什么香而不辣时,我告诉他们:岐山人的美食一般用的是“秦椒”,辣度温和,而且辣面里混合了小香、芝麻、桂皮等多种香料,所以吃起来香而不辣。

       有人说,美食的记忆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这话一点不假。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饮食文化能拨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弦。我的侄子在加拿大工作,每次回来,都要去蔡家坡吃农家乐。今年“五一劳动节”回来,他去了水城、三国小镇,一边了解隽永淳厚的历史文化,一边享用各种不同风味的小吃。一米八个子的侄儿,一次能吃三碗臊子豆花、三十碗岐山一口香臊子面。他饭量大吃饭速度快,吃饱一抹嘴连声赞叹:哎呀,太好吃了!这种太好吃的味道,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无论走到哪里,总会牵挂那些美味,一切由不得自己了。每次走时,擀面皮、锅盔馍是他带给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

       岐山美食扛起了陕西小吃的“半边天”,多年来,臊子豆花一直镌刻在我的食谱里,使我百吃不厌。这舌尖上的美味,随着岁月的流逝弥久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