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陕西人喜爱面食,包饺子、油条、包子、馄饨、麻什、烙饼、馒头、花卷、各种面条。即便是每天都吃面食也能花样繁多不重样。但我却独独怀念“金裹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困难,人们的饭桌上总是有很重的粗粮。到现在还有人记得那时饭桌上的一些趣事。说是干部下乡吃派饭,主家在饭桌上客气的请干部吃菜,干部笑笑说“一样”、请吃馍干部还说“一样”、又请吃饭干部仍然回答“一样”。确实如干部所说,菜是凉调玉米面搅团、饭是玉米面水围城、馍也是玉米面粑粑。可不都是“一样”嘛! 虽说是趣事,可还是反映了那个年代独有的“饮食文化”和巧妇的为难。困难的生活为在家做饭的人们出了一道复杂的习题。白面在那时还是个金贵物。一句简单的问话,吃的啥?回答若是“面”,别看一个字,那可是特别有面子的。那时吃顿白面都是很奢侈的。这种情况下,食欲和食材妥协的产品应运而生了。就有巧妇“发明”了“金裹银”,既让来客吃面吃得心安理得,主家全家也改善了生活,还有面子。 随之就出现了好多各种粗粮做法。给人们困难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和惊喜,至今让人回味。金裹银就是那个时代的硬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金裹银”也慢慢从餐桌上消失了。但近几年随着健康饮食的兴起,粗粮又重新被人们推崇。 金裹银有面也有馍。金裹银就是用白面和玉米面混合而做得名。由于面是白色,玉米面是黄色,故而得名“金裹银”。细究起来应该是银裹金,因为白面劲道裹在外,玉米面不易成形所以裹在内,看来这名字是将“金裹于银”省略了,也许和肉夹馍是同理这名儿也叫出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向往,饭碗里都盘金卧银,生活得过得好成啥样了。 金裹银馍就是用白面将面粉用发酵粉发起和成团,玉米面用温水和好备用;白面团用擀面杖擀成碗边厚度薄片;然后铺平一层玉米面;从一边卷成卷;用刀切成小段;从横截面看着就是一层白一层黄的金裹银卷;然后在蒸锅里蒸30分钟;蒸熟既成。至于味道则随自己的喜好而定,有放芝麻加盐的,也有放糖的。还有啥也不放的,粮食的自然香也是美味。更有讲究的蒸馍时,用事先蒸熟的苞米叶、楸树叶铺在蒸笼底做屉布,使馍有特殊的清香味。 金裹银面条就是用白面包裹玉米面擀制而成,也有用白面和高粱面做的,也许因为高粱是红色,也有人叫它“果果面”。一大碗的面,放上红红的油泼辣子,辣中带香。那叫一个过瘾、解馋。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金裹银已无“用武之地”,现在看来他们也许并不美味,并不精致。过去不少美食已经渐渐失传,但留在我们脑海中的记忆却不会抹去。 今天,注重养生的人们又想起了那些被遗忘的许多美食,就像金裹银粗粮与细粮的巧妙结合,虽然口感略粗,但粗粮的膳食纤维多,重新上桌也是幻化出了独特风味。它们永远是陕西人刻在骨子里的、也是记忆深处的味道。 明天,就吃“金裹银”。 作者简介:贾会芳,陕西陇县人,现任眉县电视台副台长,高级广告师,资深媒体人,多年从事新闻工作,新闻稿件、论文、碎戏、小品曾多次获国家省市及广播电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