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不知是面改变了铡刀,还是铡刀改变了面条 宝鸡名吃—西秦铡面

       改变——你可以在任何时候改变你人生的道路,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努力,沿着一条新的道路前进,唯有你自己明白你人生的追求,以及你是否正走在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你是唯一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人,也是唯一在实现梦想之后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人,改变的力量太强大了!

      这里有凤鸣宝鸡的波澜壮阔,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一统六国的开天辟地,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豪情;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的盛势气象。

       在西府特色美食中,有一种薄如纸、细如线的筋道面食——铡面。其实铡面就是随着时代改变面质的一种具有独特口感和营养的西府地域特色美食之一,它要求在面里加盐、碱,将面的属性、口感发生变化,用大铡刀将面切成细条,煮制而不烂,口感筋道、光滑的面条。

       大刀铡面的刀和面是什么关系呢?其实与之相关的传说有很多,有人说宋代包拯的待卫是西府籍,他告老还乡后,包青天赐他一把暂新的龙头大铡刀做为留念,多年之后,他的孙子就使用这把大铡刀切面。在办喜事时,西府人待客以臊子面为多,但菜刀无法满足大多数人一起吃面,他的孙子就突发奇想用这把铡刀切面,铡刀很长很重,切起面来细如线,因此就有了大刀铡面这个名词。

       烹饪的刀功——我国早在古代就重视刀法的运用,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在原料上划上刀纹而不切断)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而大刀铡却不同于别的刀,它是左手微移,右手抬,手腕下用力,有节奏的往前移动面。

        西秦铡面是我国西部的美食之一,西秦铡面馆的铡面有着独特的地域风味,其特点概括为九个字,即:薄、筋、光、煎、细、汪,酸、辣、香。西秦铡面与臊子面的主要佐料都是臊子,做臊子过程中,切猪肉是很有讲究的,每一个肉片的大小不能超过一厘米见方,西府人把加工臊子入锅的过程不叫“炒”,叫“烂”,用文火将肉丁“烂”到舌尖一顶即可下咽的程度,“烂”臊子过程中,加入盐、醋、酱油、香料和辣面的次序、多少也有祖传的准则;对于食醋和辣面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辣面须用罗底筛过,食醋要用大曲酿制;最后还要加“底菜”和“漂花”,“底菜”和“漂花”在碗里有沉有浮,“底菜”讲究色泽,一般取红萝卜之红、黄花菜之黄、蒜苗之绿、黑木耳之黑、鲜豆腐之白,共五色;烹汤要专设一口铁锅,汤锅周围的底菜、盆子、漂花、碗等摆成圆阵,以供随时调用,面条捞入碗中后,烹汤人掌勺浇上一勺汤汁即为成品西秦铡面,碗中的油脂与“漂花”浑然一体,一口气吹不开空隙来,集江南之甜、关东之咸、秦川之辣、晋冀之酸。

      如今的西秦铡刀馆更是三十年的老店,这里制作铡面的炊具非常有特点,铡刀——长二尺二寸,刀背前端宽三寸,刀背后端宽四寸;切——右手提刀,左手按面,边提边落,案随刀响,刀随手移;面——搓成絮,木杠压,成硬块,盘起回形,擀成一毫米厚度,拎擀杖,叠起成半圆形,艺高者胆大,挥刀自如,面细如丝,水开下锅,两滚即熟,浇上干肉臊子,一口未咽,急嚼第二口,一碗下肚,又等不及二碗,三碗吃毕,满头热汗,鼻耳畅通,还想再吃,肚腹难容,一步徘徊,怏怏离去。吃法有冬夏之别,夏季,用煎蛋皮、姜末、蒜汁、葱花、香油凉拌,食之,清香爽口,味道鲜美;冬季,用鸡丝或鸡蛋、瘦肉丝为卤,食之,醇香可口,味道宜人。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阴阳五行饮食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而西秦铡面就是在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特色美食之一。


       2019年3月26日下午,宝鸡市餐饮饭店行业协会对西秦铡面馆所经营的产品——西秦铡面,进行餐饮品牌评审认定。

宝鸡市西秦铡面馆总经理牟怀智介绍企业发展和现状

专家组检查厨房安全和卫生工作


专家和评委品尝西秦铡面之后进行点评并打分

专家组和评委品尝西秦铡面

组长专家:宝鸡市餐饮饭店行业协会会长  赵更生

组长专家:宝鸡市餐饮饭店行业协会名誉会长  孟庆良

评委:注册中国烹饪大师   刘荣

媒体:今日陕西网  李社良

专家和评委现场打分

宝鸡市餐饮饭店行业协会为企业法人颁发凭证

祝贺西秦铡面馆成功通过“宝鸡名吃”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