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荞面饸饹 (hé le) 是宝鸡地区久负盛名的风味小吃,它筋光柔韧,酸辣可口,清香四溢,加之有芥末佐餐,食后七窍皆通,余香无穷,深受城乡群众和游客的青睐和喜爱。
过去,宝鸡地区盛产荞麦,并总结出了“深谷子,浅糜子,荞麦种在浮皮子”,“头伏萝ト二伏芥,三伏荞麦长得快” 等经验之谈。记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宝鸡地区的荞麦地星罗棋布,有些地方一片连着一片,远远近近都是一片粉红色的花海,清香扑鼻,沁人肺腑。惹得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东奔西忙,嗡嗡嚶嚶,到处呈现出一派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和独具魅力的西府地域特色。
荞麦虽然生长期短,但产量较低。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相对减少,近年来宝鸡的荞麦种植面积也大大减少。但西府人做饸饹、吃饸饹、卖饸饹的生活习惯却没有丝毫改变,他们从山西、甘肃、陕北等地购进荞麦,加工成饸饹,除供自家食用外还在农村集市、古庙会和城镇设点销售。我的几位乡党是多年从事饸饹加工的专业户,专门为各大饭店、酒店和宾馆定点送饸饹,销量好比荞麦开花——节节高。如今,饸饹成为各大酒店不可少有的美味佳肴,而且常常是鸡鸭鱼肉皆有剩,饸饹盘子“底朝天”。
加工饸饹必须有“饸饹肠子”(机具)。这种加工机具由支架和压扛两部分组成。支架上有一个用木头刻成的圆柱形小空筒,简底是用铁皮制成的筛底,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犹如香头大小的窟窿眼,因而民间有“饸饹肠子——尽眼眼”的歇后语。压杠正对支架小圆筒处固定着一个又光又滑的圆柱体,是用来压饸饹的。压制饸饹时,先在荞面里加适量的水和成面团,反复揉搓后分成一个个小块,一次次地塞进圆筒内,将压杠的一头插入墙壁上的木制圆孔内,手抓压杠的另一头用力挤压,就成了一把把均匀、细长的饸饹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种老式的“饸饹肠子”如今已被电动饸饹机所代替,不仅省时省力,而且速度快质量好。
除了荞面饸饹外,上个世起七十年代前后,由于粗粮较多,人们为了“粗粮细做”,还曾出现过高粮面饸饹、玉米面饸饹。这种饸饹稍一变凉,就像牛筋一样又柔又硬,当时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钢丝面”。特别是高梁面饸饹热性大,吃多了容易上火,如今已被淘汰。
饸饹的吃法比较随意,既可凉调又可浇汤吃。凉调就是把煮熟的饸饹搭在凉开水中过一下,捞在案板上或茶盘里,拌上熟菜油,以防粘结;把晾凉的饸饹挟在碗里,放上盐、醋、油辣子、芥末、蒜泥等调味品,再放上熟芹菜、豆芽等青菜,清香扑面,赏心悦目,令人食欲大增。
汤吃时,先调好汤;将煮熟的饸饹捞到碗里,放上臊子肉、“底杂菜”、鸡蛋小方片,用香菜或韭菜末作漂菜,浇上汤便可食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汤饸饹,臊子鲜香,汤红油旺,酸辣清香,小伙子、小媳妇、大姑娘不吃它四五碗才怪哩!
据现代医学测定,荞麦的营养丰富,除了含有其他禾谷类作物所没有的叶绿素、维生素P等,其所含的维生素B、微量元素(锰、铁、铜等)、常量元素(钾、钙、镁等)均高于其他禾谷类粮食,脂肪、蛋白质的含量亦高于小麦和大米。
荞麦中含有丰富的防癌物质,经常服用荞面制品,有清热明目、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等食疗作用。也具有下气消积,开胃宽肠,解毒敛疮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肠胃积滞,噤口痢疾,慢性泄泻,绞肠痧腹痛,痈疽发背,赤游丹毒,烫火灼伤,瘰疬等疾病。据《本草纲目》载:“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随息居饮食谱》言:“荞麦,罗面煮食,开胃宽肠,益气力,御风寒,炼滓秽,磨积滞。”因此,宝鸡民间流传着二月二吃荞面凉粉,九月九吃荞面饸饹的习俗。
荞面饸饹口感筋道,味道鲜香,老少皆宜,百吃不厌,成为深受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喜爱的地方风味名特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