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最是年味耐人寻味。
这不,刚进腊月,超市里、街道边就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货。光说食品类,瓜子花生糖、袋装卤制品、点心礼盒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看到这些包装精美的食材,一种熟悉的年味儿突然让人触手可及,记忆中人们为年而忙碌的种种情景立刻涌入脑海,让人倍感温馨……这一切,无关地域差别,无关年货丰简,直抵心坎的是人们对年自然而然产生的仪式之感。
甜甜的八宝饭
从童年记事起,一进入腊月,意味着春节大幕即将拉开。那时候农村蔬菜品种少,母亲经常会提前买些食材,比如糯米、红枣、红糖、红豆、花生仁,这几样东西缺一不可。与所有的事物一样,甜饭要做的好吃,材料至关重要。糯米要够粘,红枣要个大的才甜,花生仁要皮薄的,核桃可放可不放。记忆中,家里最多也就这几种辅料食材,不像现在的八宝甜饭,还有白果、葡萄干、核桃仁、青红丝、樱桃等。
家乡的甜饭,是蒸出来的美味,寓意“蒸蒸日上”。为了做好这道甜饭,母亲先将糯米淘洗干净,放大铁锅内稍煮片刻,盛出后置盆内,加红糖拌匀。另取几个蒸碗,碗底抹一层油,将红枣、花生仁等各种果料按其需要的图案平摆碗底,然后将盆内的糯米分别装入碗内,抹平,用筷子扎几个孔,上笼大火蒸至20分钟左右就熟了,然后倒扣入盘内上桌,淋上蜂蜜或撒上白糖就可以吃了。用勺子深深挖一口塞进嘴里,热热的,甜甜的,别提多美了。
这道甜饭上桌,不但色、香、味,形俱佳,而且散着融化的红糖发出的浓郁甜香,最适合全家人享用,象征团团圆圆,所以最有年味。在家乡,据说要鉴定一桌子宴席够不够讲究,有许多条件,其中之一便是这道乡情浓郁的甜饭,会让大家津津有味地回忆一年来许多甜蜜的事情。
甜甜的八宝饭更具传统年味。宴席上来一盘八宝甜饭,甜蜜一整年!随着饭桌上升腾起来的浓浓味道,人们脸上洋溢的是说不出的幸福和温馨。
好吃的麻叶
随着春节的临近,闲不住的母亲叨唠着说准备做一些传统风味小吃。
我说,“除了蒸年馍、炸丸子、做甜饭外,还能有什么美味呢?”
“就是你小时候爱吃的炸麻叶。”哦,我一下子记起来了,是一种面食,做法很简单,用菜籽的油炸制而成,吃起来“咯嘣脆”,小时候总当零食吃。
说做就做。星期天一大早,母亲就和好了面,开始麻叶的制作。据说,这种面食需要的是未曾发酵过的面粉,当然为了增加口感,芝麻也必不可少,两者混合在一起,会让炸出的麻叶更加的香酥可口。根据口味的不同,有的加糖,有的放盐,因此麻叶也就有甜和咸两种口味。母亲选择了加盐的,她把面饼揪成一团一团的,然后擀开,擀薄,用刀切成4--6厘米左右的长方形面皮,然后在中间划上一刀,这一刀两边不能切透,切好后扔进滚烫的油锅开始炸。
火力至关重要,炸的时间也要把握到位,炸老了容易焦糊,炸嫩了,生软无味。炸的过程中,稍微翻滚几下麻叶就可以出锅了,油锅里打捞出来的麻叶,颜色金黄,一个个散发着芝麻的香味。等到自然冷却,薄而不碎、干脆可口的麻叶就大功告成了。再用塑料袋包装起来,以保证持久酥脆。
过去,穷日子的农家没有大鱼大肉,到了年跟前,就用炸麻叶这样的炸制品来祭祀先祖,庆祝新年。追溯历史,麻叶或从明代开始就出现了。如今,这类炸制食品历经演变,最终成了家乡人最具特色的传统风味小吃。
浓香的四喜丸子
记忆中的年菜,七大碗八大碟当中,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道菜是四喜丸子。家庭主妇们,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和独特的智慧,造就了家乡颇具特色的传统风味美食。丸子个头大、油浓、肉感极好,整个制作过程也是香味扑鼻。
首先将生姜、葱、切碎备用,将肉末加入其中用刀继续剁成泥,其次把馒头放水里泡着,等馒头吸足了水分再放入剁碎的肉末中,加盐、味精、料酒、生粉和鸡蛋清,使劲搅拌。
“拿筷子朝一个方向使劲搅,不要反!”母亲反复叮嘱我,可我却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刚开始搅的时候还好点,搅的时间长了,便觉得加了蛋清和大料水的肉馅越来越硬,很难搅。母亲说等到搅不动才算大功告成。我只好放弃了,肉馅在母亲的手中上下倒腾着。过了一会,一个拳头大的肉丸子终于出现,母亲先把它放进温油里炸,慢慢的,有点焦的肉香味扑鼻而来,弥漫在整个家里。就这样,忙活了大半天,几十个大丸子终于炸好了,母亲把它们整齐的码在大盘里上笼蒸,然后加上酱油香油,最后勾芡浇汁。
年夜饭桌上,圆滚滚的四喜丸子特别喜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们,大家争先恐后用勺子挖着吃,肉香十足,入口即化,浓浓的汤汁拌米饭也是绝佳。
吃食是一种幸福,品味是一种情趣。其实,品尝任何美食,人人都有一种自己味觉的固执。但是,于我而言,坚守家乡的味觉还是比较久,因为这是传递着家乡人的亲情味道。四方游子,无论身在何方,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都是亲情的味道、正宗的味道,相食永远,相伴舌尖,让人回味无穷……
此时,春节进入倒计时,很多人也已经结束了一年的辛劳回到家,筹备如何过个喜气洋洋的新年。过年,过的就是家的味道,家的味道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美食,这是一帧穿透我们懵懂童年的影像记忆,更是一种舌尖上的文化,时时刻刻充盈着每个人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