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可导致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发生?
1.冷藏方法不正确,如将煮熟的食品长时间存放于室温下冷却,把大块食物贮存于冰柜中,或冷藏温度不够。
2.从烹调到食用的间隔时间太长,使细菌有足够的繁殖时间。
3.烹调或加热方法不正确,加热不彻底,食物中心温度低于70℃。
4.由病原携带者或感染者加工食品。
5.使用受污染的生食品或原辅料。
6.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7.在室温条件下解冻食物。
8.厨房设备、餐具清洗、消毒方法不正确。
9.使用了来源不安全的食物。
10.加工制成后的食物受污染。
因此我们在采购、保存、聚餐的时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食品采购
1.购买定型包装食品时要注意食品外包装上是否有“SC”标识、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单位、生产地址、保存条件等信息,包装表面是否整齐光洁、有无破损。凡真空包装食品出现漏气、胀袋等现象的,罐头出现鼓盖、膨胀的,干货、调味品出现霉变、生虫的不要购买、食用。
2.购买散装食品时,要注意选择盛放食品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罩上有标签标注的食品,同时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生产单位等,建议不要购买没有任何包装标识的散装食品。
3.购买豆制品、熟肉食品等应选择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证照齐全的正规生产经营单位,不要到不符合卫生条件的食品流动摊点去购买。不买未经动检部门检疫的肉类制品和死因不明的畜、禽、水产动物及制品。
4.购买食品、餐饮消费时要索要发票等购物或者消费凭证,以防出现问题后可作为申诉、举报、维权的依据。
5.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感官性状。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若蛋白质类食品发粘,渍脂类食品有嚎味,碳水化合物有发酵的气味或饮料有异常沉淀物等等均不能食用。
6.不到无证摊贩处购买盒饭或食物,减少食物中毒的隐患。
二、外出聚餐
1.消费者外出聚餐时应选择卫生状况较好、具有有效《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安全信誉等级达标的餐饮单位消费。凡标有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A级或B级的,表明该餐馆卫生条件良好;标有C级的为卫生条件一般。
2.用餐时应注意分辨食品是否变质、是否有异味;尽量少吃或不吃生食水产品、海产品。
3.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时,保护好认为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饭菜原状,并与餐饮单位负责人交涉。发生食物中毒时,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诉,同时保存好消费发票、病历卡、化验报告等证据,以便及时得到调查处理。
三、家庭食品安全
1.购买的食品原料要按照食品包装标签或根据食品特点妥善保存,食用、加工前要仔细检查食品安全质量。食品应当烧熟煮透,食品中心温度在70度以上。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消毒,所用工具与其它食物用具分开。
2.存放和加工食品时,注意生熟分开。生熟食品存放冰箱时,尽量用保鲜膜将熟食品包装,存放时做到上熟下生。厨房刀板、盆筐、碗碟等工具用具也要尽可能做到生熟分开,不可混用。
3.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不乱扔垃圾,防止蚊蝇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