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如何做好春节食品安全

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个老百姓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过个喜气洋洋、舒心健康的春节是每个老百姓的心愿。节日餐桌上最少不了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无论是家宴还是外出就餐,食品安全都是关系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食品安全有了保障,才能吃出浓浓的年味。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民关心和重视的问题,而国家也在一步步完善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201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修订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内容涉及餐饮服务场所、食品处理、清洁操作、餐具保洁以及外卖配送等餐饮服务各个环节的标准和基本规范。

新规范适用于餐饮服务提供者包括餐饮服务经营者和单位食堂等主体的餐饮服务经营活动。鼓励和支持餐饮服务提供者采用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明示餐食的主要原料信息、餐食的数量或重量,开展“减油、减盐、减糖”行动,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营养的餐食;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降低一次性餐饮具的使用量;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提示消费者开展光盘行动、减少浪费。

修订《规范》是为了指导餐饮服务提供者,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要求,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餐饮经营行为,提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

哪些原因可导致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发生?

1.冷藏方法不正确,如将煮熟的食品长时间存放于室温下冷却,把大块食物贮存于冰柜中,或冷藏温度不够。

2.从烹调到食用的间隔时间太长,使细菌有足够的繁殖时间。

3.烹调或加热方法不正确,加热不彻底,食物中心温度低于70℃。

4.由病原携带者或感染者加工食品。

5.使用受污染的生食品或原辅料。

6.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7.在室温条件下解冻食物。

8.厨房设备、餐具清洗、消毒方法不正确。

9.使用了来源不安全的食物。

10.加工制成后的食物受污染。

因此我们在采购、保存、聚餐的时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食品采购

1.购买定型包装食品时要注意食品外包装上是否有“SC”标识、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单位、生产地址、保存条件等信息,包装表面是否整齐光洁、有无破损。凡真空包装食品出现漏气、胀袋等现象的,罐头出现鼓盖、膨胀的,干货、调味品出现霉变、生虫的不要购买、食用。

2.购买散装食品时,要注意选择盛放食品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罩上有标签标注的食品,同时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生产单位等,建议不要购买没有任何包装标识的散装食品。

3.购买豆制品、熟肉食品等应选择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证照齐全的正规生产经营单位,不要到不符合卫生条件的食品流动摊点去购买。不买未经动检部门检疫的肉类制品和死因不明的畜、禽、水产动物及制品。

4.购买食品、餐饮消费时要索要发票等购物或者消费凭证,以防出现问题后可作为申诉、举报、维权的依据。

5.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感官性状。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若蛋白质类食品发粘,渍脂类食品有嚎味,碳水化合物有发酵的气味或饮料有异常沉淀物等等均不能食用。

6.不到无证摊贩处购买盒饭或食物,减少食物中毒的隐患。

二、外出聚餐

1.消费者外出聚餐时应选择卫生状况较好、具有有效《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安全信誉等级达标的餐饮单位消费。凡标有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A级或B级的,表明该餐馆卫生条件良好;标有C级的为卫生条件一般。

2.用餐时应注意分辨食品是否变质、是否有异味;尽量少吃或不吃生食水产品、海产品。

3.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时,保护好认为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饭菜原状,并与餐饮单位负责人交涉。发生食物中毒时,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诉,同时保存好消费发票、病历卡、化验报告等证据,以便及时得到调查处理。

三、家庭食品安全

1.购买的食品原料要按照食品包装标签或根据食品特点妥善保存,食用、加工前要仔细检查食品安全质量。食品应当烧熟煮透,食品中心温度在70度以上。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消毒,所用工具与其它食物用具分开。

2.存放和加工食品时,注意生熟分开。生熟食品存放冰箱时,尽量用保鲜膜将熟食品包装,存放时做到上熟下生。厨房刀板、盆筐、碗碟等工具用具也要尽可能做到生熟分开,不可混用。

3.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不乱扔垃圾,防止蚊蝇滋生。

春节的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擦亮眼睛的同时,企业诚信道德建设、管理部门监管更是必不可少。多元主体都应参与到维护春节市场的食品安全中来,让百姓过个健康祥和、喜气洋洋的舒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