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北京人身边的“宝鸡味儿”

       首都北京,历来都是众星云集、群英汇聚的地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公民可以自由流动。“北漂儿”一词说起来都好几代人了。有人就有生活,随着各地“北漂儿”人员流动 “飘”过来的各种美食,只要你能够说出来的,就没有找不到的。从富丽堂皇的高级饭店到寻常的街头巷尾都能存在,越来越展现出北京饮食的融汇之势了。

       随着咱宝鸡人来到京城的人数越来越多,家乡菜也越来越普及了,再加上“舌尖”之类的美食节目,早就把biangbiang面和臊子面捧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吃食。是不是宝鸡家乡人,都会叫上一碗面皮或者油泼面、一个肉夹馍,就能让人吃到过年的感觉。

       说起家乡宝鸡的吃食,更是众多旅居京城的宝鸡人,甚至陕西娃嘴里的味道和心里的念想。三五知己,或者一个人要放松,去寻找一下小时候的味道,更是妙不可言。说到京城的宝鸡家乡菜,特点有三:一是价格亲民;二是风味独特;三是乡情暖人。

       在京城,除了陕西大厦后面几个赫赫有名的陕西大饭店,现在不能不说的就是如“好邻居”一样,在群众身边的小馆子。而且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各类美食汇集的大型Shopping mall,都能看到家乡宝鸡美食的影子。

       在北京西客站南广场东,原来国家建委大楼的一层,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宝鸡菜馆,号称“一筷子回到陕西”。店家显然是按照原产地食材和本土人员来保证味道的。所以,无论是面皮、米皮,还是泡馍、面条,都能体现出无限接近本土味道的口感。部分店员口中夹杂着宝鸡乡音的“醋溜普通话”,更让居住京城来找家乡味道的宝鸡人感到舒服。

       但凡居住在北京和来往北京办事的宝鸡人,提起北京西客站,是没有人不知道的。这里是商贾往来、游客如云的京畿重地。按照统计学而言,假如说每1000个到西客站的人中有1个宝鸡人,资料显示,北京西客站日均客流是十几万人,那么,就有不少宝鸡人到过西客站了。要找到熟悉的味道,从南广场向东走,就能看到那个有名的宝鸡菜馆,来个“三秦套餐”,不够再点个甑糕,嘹得太!真是“一筷子回到陕西”,“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北京当宝鸡”了!

       无论是大有宝鸡风味的擀面皮、烙面皮、油酥锅盔及臊子面,还是陕南的米皮子、西安的羊肉泡馍,无不体现出舌尖上的陕西记忆和宝鸡情怀,还有那割舍不掉的色、香、味、美,无法忘却的老陕人的小吃食。

       在北京偌大的城市里,能吃上陕西饭,品尝和享用宝鸡的美食,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知道,北京城里一碗擀面皮12元,一碗米皮13元,一碗臊子面13元,一个肉夹馍10元都不算贵,难怪什么时候去饭店,都是人头攒动,甚至排队等位子。

       宝鸡人就爱吃宝鸡的味,我多次去享受过。在品尝宝鸡美食之余,我又想为咱们宝鸡市餐饮行业的朋友们说句话:你们也可以在北京城开一家宝鸡饭馆呀!把咱们老陕的饭菜、宝鸡的美食带给更多的南来北往于北京的人们,让北京城里的陕西人、宝鸡人多多领略“舌尖上的宝鸡”的风采吧!


作者简介苗烈香,中共党员,宝鸡日报社编辑记者。主任编辑职称,省市作协会员,《宝鸡美食》特邀记者。近年来,客居北京。发表文章多篇,出版作品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