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被赞誉为“西岐一绝”的岐山名小吃——岐山擀面皮俗称“御京粉”。自改革开放以来声名大振,市场广阔。不少文章中追溯这一特色小吃的历史时,只根据民间口头传说中追溯到大清康熙年间,说是岐山八亩沟一位叫王同江的老人,中年时在清宫“御膳房”专做擀面皮供皇室食用,晚年回岐山八亩沟收徒传艺,至道光及光绪年间其典型代表首推王岐官等人,民国时期该村王居才擀面皮名列同行之首,解放前后该村邢广善面皮名传岐、宝、凤数县。更有王应锡、王有仁、王金生、王西宏等人的擀面皮生意兴隆、有口皆碑。近百年来八亩沟擀面皮虽有“非本村不予传授”的旧习陋规,但因子女婚嫁等原因,自咸丰、同治、光绪年早已遍布县域四周,推及西府各地。因人们不知道“御京粉”之来历,新名称便随之而起,凤翔一带因其为面粉所做谓之“面皮”;宝鸡虢镇一带因其为面粉酿造谓之“酿皮”;扶风、武功一带因其系面之淀粉所做谓之“粉皮”;眉县一带因其凉而食之谓之“凉皮”。但岐山民间仍称作“御京粉”或“岐山擀面皮”或“岐山面皮”始终不变。 御京粉的发源地是岐山八亩沟村,该村在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关于八亩沟村的村名由来是这样的,它原名八墓沟,据说先周时期周文王在岐山时广招天下贤才,以谋起兵伐纣,先后招入了伯逵、伯适、仲突、叔夜、仲忽、叔夏、季随、季騧八人为谋士,号称“周八士”。这八人为周王室出谋划策,为周室发展壮大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八人死后被统一安葬于此地,因有八个坟墓,被称作八墓沟。三千多年后,近现代这里的人们为避讳墓字之不吉,改称八亩沟。解放初村南曾有龟驮石碑数座,今已荡然无存。 笔者对御京粉这一特色小吃的历史源渊作了一点研究后发现,它不是从清康熙(公元1662—1715年)才有,而是从大唐贞观年(公元627—649)年唐太宗时代就已经有了。这样“御京粉”这一特色小吃的历史就不是距今300年,而是距今1380多年,这就将这一特色小吃的历史向前提了一千多年,历史的厚重方能赋予它生命力的强盛不衰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 最开始的线索是光绪年的《岐山县志》载:“面皮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 一、古籍典册中的蛛丝马迹: 1、《元史·刘秉忠传》;“珍宝金银之所出,淘沙炼石实不易为”。辞典中对“淘”的解释为:用水冲洗,汰除杂质,如淘米淘金等。 2、冷淘:凉面一类的食品。——见《辞海》《唐六典·光禄寺》:“夏月加冷淘、粉粥”。 3、王禹偁《甘菊冷淘诗》:“俸面新且细,溲牢如玉墩,随刀落银镂,煮投寒食盆,杂此青青色,芳香敌兰荪”。 4、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夏至》载“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面是也”。 御京粉的工艺是将籽麦(挖掉苜蓿根后的地里当年种的小麦)面粉先和水揉成面块(反复揉后越揉越光,面块揉后硬实,不能松软)盖上湿布,静置两三小时后入水盆中淘洗,面块越洗越小,最后剩下面筋,其淀粉被洗入水中,需静置数小时以求沉淀,这是将淀粉与蛋白质(面筋)分离的过程。王禹偁诗中用玉墩形容揉好待冷淘的面块惟妙惟肖,令人叫绝。我们常说的“洁白如玉”、“白玉无暇”、“ 羊脂玉”等,试想用“新且细”的上等好面揉和成团成块不就恰如一方玉墩吗?这里我们对古人的智慧衷心叹服。 潘荣陛描写夏至这天京师之地“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面是也”。过面,在岐山方言中专指用面箩将冷淘水洗的淀粉再过一次箩的工艺过程,是将混入淀粉中的小面筋絮再隔在面箩上面以求淀粉之纯净。这里的面箩专指磨面时用的柳木圈网底的工具,而不是蒸熟面皮时的铁皮制面箩。 二、民间传说中“御京粉”的由来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大唐皇室中一位伟大的岐山籍历史人物。此人叫李淳风,岐山李家道人,生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卒于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李淳风本人及其子其孙三代官拜太史令,这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莫斯科在前苏联时期有个世界自然科学家历史名人挂像大厅,厅内高悬唯一的一帧华人科学家画像就是李淳风。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向挂像上的科学巨匠们致敬,炎黄子孙们在此尤为自豪和骄傲! 李淳风于唐初在多学科多领域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尤在易学、天文、数学、历算、气象、预测学、道学诸方面成就卓著。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自然风划等定级的科学家,这比西方学者早近一千年。 乾县梁山一带的传说:高宗李治与武则天要袁天罡和李淳风分别向东向西各行三月为自己选择一处风水宝地作为将来的墓址,二人相隔两天出发,三月后相隔两天返回。袁天罡按时先回,则天皇后询问“选址何处?”袁答“在乾县梁山”。“何以为记?”袁答“我在宝地埋一枚大铜钱为墓地标记。”两日后李淳风返回,则天皇后问“选址何处?”李答“在乾县梁山。”“何以为记?”李答“我在宝地埋一枚大铁钉为墓地标记。”则天皇后派人开挖察看,却见一枚大铁钉就扎在一枚铜钱的方孔里,说明两人的智慧不谋而合。于是合葬墓就在乾县梁山确定,于是就开工建造数年不息。这就是今天的乾陵。此虽为传说,不足为凭,但在一室程度上反映了民间对袁、李二人智慧的崇拜。 岐山对“御京粉”由来的传说:李淳风在唐太宗和高宗时官拜太史令,其家人在长安常做“岐山臊子面”食用,其香气四溢,惹得同僚常来他家以臊子面过瘾。这件事传到唐太宗耳中,一日太宗令李带家人来御膳房为皇室做一顿臊子面享用,吃到尽兴处太宗发话曰:“西岐乃西周肇基之地,系元圣故里周礼之乡,能成就如此美味绝不会仅此一种,还有什么佳肴,尽可带入宫中,让朕享用享用。”李淳风慌忙跪拜:“回万岁话,西岐乃太王、王季、文王肇基大业之地,民风淳厚,饮食考究,食用过程多以周礼贯穿始终,但对于入口之物小臣多不介意,容小臣回乡详察几日或许能有收获,请皇上恩准。”太宗正将臊子面吃到高兴处,便龙颜大悦,脱口一个“准”字,李淳风便回到了岐山李家道家中小住数日。连续三日均以臊子挂面,锅盔为食,虽香气朴鼻而来,但淳风心中一直惦念皇命难违,便向乡党家奴打听请教。一日只见家奴中一小女子长得羞花闭月怯生生上前跪拜:“大人,小奴的姑姑家在八墓沟,每去探望,姑姑必有擀面皮招待,那个香啊!真是难以言表,也怪小奴嘴搀,每隔十天半月总要寻个由头去姑妈家大饱口福才是,八墓沟离这儿西行不远,大人不妨去看个究竟,说不定能了却皇上的心愿。”太史令听后大悦次日便来到八亩沟,经详察品尝,择日便将家中报信小奴和八墓沟她的姑姑姑父数人带入长安御膳房擀起面皮来,太宗及皇室成员食后个个赞不绝口,太宗对李淳风也愈加器重,夸他大事小事都能办好。从此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誉满京师。因为成了皇帝喜食的御膳,才从此被京城人称作“御京粉”。 三、西府名吃西岐一绝“御京粉”迎来新的辉煌 过去在岐山无论哪里有庙会、戏台、集市等等,凡是人多的地方,必然有很多卖御京粉的饮食摊点一溜排开,说来也怪,无论摊主准备多少总能卖完,没有谁家能剩下。岐山人就爱吃御京粉,可能是这种将面粉作到极致的食品让岐山人一吃吃了一千三百多年,从遗传基因里就好这一口,要不然为什么大街小巷和当今农贸市场里的擀面皮总是供不应求呢? 仅岐山县城和蔡家坡镇平均每天消费御京粉竟达两万多张,岐山本地在外地从事擀面皮这一行业的不下万人。但从总体看就存在加工规模小,生产能力低下,质量优劣不等,味道不统一,鱼龙混杂的局面。有些自立品牌异年突起,让“御京粉”——岐山擀面皮,这一古老品牌名节不保,岐山擀面皮没有一家像样的龙头企业。 赵恩强,一位土生土长的岐山人,一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熔炉里锤炼了多年的军人,退伍后艰苦创业办起了《御京粉餐饮连锁食府》,自2008年底至今靠着岐山擀面皮的发源地优势,靠着自己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在摸爬滚打中勤奋学习,从注册商标、申请专利、建网站到做大做强企业,一步一个脚印,以批发零售为主以培训加盟、开办连锁店为辅,又加工制造和销售面皮机器一条龙服务到底。近年来已经培训了深圳、台湾、山西、河南、新疆、内蒙古等地学员600余名,年产面皮80万张,累计销售面皮机械800余台套。至今御京粉加盟店已开到台湾、美国、加拿大和国内多个省区总计168家。赵恩强因辛勤的汗水铸就了一个个辉煌,使自己的企业真正成了“御京粉”——“岐山擀面皮”行业名符其实的龙头企业,使根植于周公故里岐山的这一特色小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如今随着面皮工艺的改进和提高,岐山地区每日销售现调面皮不下万张,又通过快递形式发往全国各地的带各种调料包的岐山擀面皮真空软包装不下万张。使御京粉这个宝鸡一绝已经走向了全国和世界。 作者简介: 詹生杰,陕西岐山人,共产党员,工程师。崇拜民族历史,酷爱故乡文化,凡他要探索研究之问题,均立意深刻,见解独到,其学风儒雅,为人谦和,他的两图一表及“周原凿玉,源头钩沉”等作品已被很多人竞相收藏,而他本人已愈来愈成为众多“尊重知识”的年轻人士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