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博大精深的宝鸡美食文化

       每当人们徜徉在车水马龙、南来北往的街头巷尾,你会发现,午时,各大商场、超市都是门庭若市、人如潮涌;但到了就餐时节,三五成群,蜂拥而入,人声鼎沸的场所莫过于饭店、酒店和市场上那些出售与品尝地方风味小吃的摊点了。此时此刻,我便不由自主地感到这就是宝鸡美食文化的巨大魅力!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饮食审美风尚、民族风俗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宝鸡创造出彪炳史册的烹饪技艺,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宝鸡美食文化。

       千年的封建社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广大劳苦大众,只图吃饱穿暖,对饮食没有什么挑剔。尽管如此,人们在并不富有的情况下,仍然创造出了具有西府特色的、丰富多样的饮食花样,比如宝鸡茶酥,岐山臊子面、面皮、铡面、挂面、锅盔,凤翔豆花泡馍,麟游血条面,扶风鹿糕馍,陇县马蹄酥等等以及糖糕、麻花、醪糟等等地方风味小吃,创造出了誉满三秦的宝鸡美食文化。

       饮食文化首先体现在历朝历代的宫廷、贵族饮食方面。随着帝王权力的无限扩大,使其荟萃了天下技艺高超的厨师,也拥有了人间所有的珍稀原料。如早在周代,帝王宫廷就已有职责分得细密而又繁琐的专人负责国君的饮食。宫廷饮食的特点不仅是选料严格,烹饪精细,而且花色品种繁杂多样。慈禧的“女官”德龄所著的《御香飘渺录》中说,慈禧仅在从北京至奉天的火车上,临时的“御膳房”就占四节车箱,上有“炉灶五十座”,“厨子下手五十人”,每餐“共备正菜一百种”,同时还要供“糕点、水果、粮食、干果等亦一百种”,因为“太后或皇后每一次正餐必须齐齐整整的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来”。除了正餐,“还有两次小吃”,“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总在四五十碗左右。”而所有这些菜肴,都是不能重复的,由此可以想象宫廷饮食花色品种的繁多。

       宝鸡百姓饮食是随城市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其首先是在大、中、小城市、州府、商埠以及各水陆交通要道发展起来的,这些地方发达的经济、便利的交通、云集的商贾、众多的市民,以及南来北往的食物原料、四通八达的信息交流,都为市井饮食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如周秦时期的凤翔、岐山、扶风;唐代的长安、凤翔;两宋的汴京、临安、清代的北京、西安,都汇集了当时的饮食精品。

       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老百姓日常家居所烹饪的肴馔,是陕西饮食文化的渊源。如今的豪宴盛馔,追本溯源,当初皆源于民间菜肴。民间饮食具有无比优越的优势与诸多的特点。首先是取材方便随意。或入山林采鲜菇嫩叶、捕飞禽走兽,或就河湖网鱼鳖蟹虾、捞莲子菱藕,或居家烹宰牛羊猪狗鸡鹅鸭,或下地择禾黍麦粱野菜地瓜,随见随取、随食随用。选材方便随意,必然带来制作方法的简单易行,一般是因材施烹,煎炒蒸煮、烧烩拌泡、脯腊渍炖,皆因时因地。如宝鸡常见的玉米,成熟后可以磨成面粉、烙成饼、蒸成馍、压成面、熬成粥、糁成饭、也可以用整颗粒的炒了吃,也可以连棒煮食、烤食。

       民间菜肴的日常食用性和西府各地口味的差异性,决定了民间菜的味道以适口实惠、朴实无华为特点,任何菜肴,只要首先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便是“美味佳肴”。清代郑板桥在其家书中描绘了自己对日常饮食的感悟:“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呼!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如此寒酸清苦的饮食,竟如此美妙,情趣盎然,就是因为它满足老百姓的基本生理和生活需求。


作者简介

容琳,男,中共党员,曾任渭滨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为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学学会、省、市老年学学会会员。《宝鸡美食》特邀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