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凤县

如果不是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连续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纪录片,从多个侧面向人们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对大多数人而言,一日三餐仅仅只是为了饱腹罢了,很少有人能体会到食物中蕴含的美。

中国地大物博,全国各地美食更是数不胜数,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岐山的臊子面……有谁若问起舌尖上的凤县,我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干脚棒”、“石夹菜”和“浆粑馍”。这三种佳肴的食材,或产于风柔、雨润、鸟语花香的农家村落;或产于云白、水清、草肥、林密的山间沟底,是彻彻底底的绿色无公害食材,只要你吃过一次这里的美食,就会诱得你想把凤县的四季菜肴都品尝、咀嚼、吞咽,并且消化。

说说“干脚棒”。在凤县有一个习俗,每年进入腊月,特别是过了腊八节后,村民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并把整个猪腿剁下来,抹上精盐和“大红袍”花椒、茴香、八角、桂皮等香料,放在一个大盆里腌上3至5天后,用绳子绑好,或挂在通风的房檐下风干,或挂起来用从山里采摘的新鲜松柏枝细叶的烟火慢慢熏干,因猪腿腊肉经过熏干与风干,已变得干硬,很像干柴棒,故称“干脚棒”。每每贵客临门,村民便把挂好的“干脚棒”用红炭火烤焦,干皮刮掉洗净,再将猪腿腊肉切成大块,放在油锅里炒一下,然后加水并放入泡好的干豆角,再加入葱、姜、蒜、酱油、干辣椒等调料,用文火细焖40分钟左右,便焖成了让人满口生津的一道美味。

吃“干脚棒”是有讲究的,像吃手抓羊肉一样,用手撕下一块暗红的瘦肉,两撕成一丝一丝的,放入口中细细嚼,肉中的咸、辣、麻便汇成一种特别香味溢满口中。那香而浓郁、油而不腻,且瘦肉越嚼越香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涌出“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情愫来,所以这道菜不仅是村民招待贵客的名菜,更是各地游客来凤县就餐时的必点之菜。

 “石夹菜”又名“石芥菜”,属十字花科,奇数羽状复叶,根状茎细长呈鞭状,匍匐生长,须根短而少,有开白花、紫花、黄花等品种。因它多产于凤县高山深谷中、多水之处的山缝石隙里,故村民们喜欢称它“石夹菜”。据说它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野菜,每当春天来临,无论山缝石隙多么贫瘠,只要给它点水就会泛滥起来,给点阳光就能灿烂起来。村民将石夹菜从山间石头缝里采来洗净,再用开水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汤,放一至二日就制成了灰绿色的浆水石夹菜了。如果将它配以姜末、蒜瓣、花椒粉等佐料炒成潲子,然后下碗农家手擀面,调上石夹菜浆水潲子,吃起来酸中带辣,并有一股呛呛的芥末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胃口大开,真可谓爽口、爽胃、爽心、爽肺。我想,当年南宋诗人陆游肯定是游玩凤县时,吃了一碗石夹菜浆水潲子面,才写下“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洁,岂役七心躯,事此肤寸吾”的诗句来。 

在“干脚棒”、“石夹菜”、“浆粑馍”这三种特色小吃中,最能馋倒我的便是“浆粑馍”。到凤县品尝浆粑馍既要有运气,又要有福气才行。因浆粑馍是将刚灌满浆的新鲜包谷粒剥下后,把包谷粒从农村古老的小石磨磨眼灌进去,然后用手转动石磨,将其磨成乳白的糊状浆粑,接着再将磨细的糊状浆粑摊在包包菜叶上,洒上备好的核桃仁、辣椒、调料,卷成卷放在蒸笼里蒸,半小时后才能做成清淡香醇的浆粑馍,所以要品尝浆粑馍必须得赶上地里的包谷刚好灌满浆,还要选择家里还保留着手推小石磨的农家,才有条件吃浆粑馍。蒸好的浆粑馍一出锅,包谷的天然清香就在整个灶房弥漫开来,馋得人直流口水,吃起来更多是甜中带来有清香,香中又带有黏甜,真真称得上稀世佳肴,让你的每一个味蕾都涨起浓浓的食欲,对于大都市的人来说,吃一笼浆粑馍真是件既幸运又幸福的事。

《舌尖上的中国》涉笔天下美食,给人呈现一幅淡雅悠远的风俗画,洋溢着清新的乡土气息,其实舌尖上的凤县更多能让人“反刍”古老的田园生活,让你对远古产生无限的遐想,迫切地想来这里亲近大山、亲近泥土,品味山野稀珍美味。



作者简介:

提秀莲,陕西省作协会员,宝鸡市作协理事。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摄影报》《延河》《西北信息报》《陕西建设》《宝鸡日报》《陇南日报》《秦岭文化》《秦岭印象》《商洛日报》《秦岭文学》等报刊杂志,出版散文集《凤凰之乡随想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