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有语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吃”是人们的第一物质需要。孔子日:“人之大慾,食色性也”的观念。在民间表达得更浅显明白:“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吃”排在“喝拉撒睡”五种生理反映之首。而“日图三餐,夜图一宿”则视吃饱饭、睡好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而且条件不高:“三顿饭不饿,三件衣不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则从生理需求方面强调吃的重要性。“三顿不吃饭,饿成王八蛋”也从人品角度提出吃与人品高低关系重大。那么民间的“吃”是为了什么目的呢?“肚子装下馍,下地能做活”,强调的是“吃是为了干,干是为了吃;吃是为了更好地干,干是为了更好地吃”的朴素的辩证观点。
正因为“"吃饭事大”,在人类文明演进中,便产生了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
随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为人类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表现之一的饮食习俗也随之进步。考察中华饮食史:人类由茹毛饮血、生吞活剥的时代,进人燔炙烹煮的熟食时代,无疑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岁月。《韩非子·五蠧》中说:“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尧之王天下...….粝粢之食,藜藿之羹。”饮食民俗亦是探寻其成因,中国食俗主要导源于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原因。食俗虽然是种文化现象,但其孕育和变异无疑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制约。换言之,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基础,便会产生相应的膳食结构和肴馔风格。像元谋猿人时代茹毛饮血,北京猿人时代火炙石燔,山顶洞人时代捕捞鱼虾,河姆渡人时代试种五谷;再如鄂温克族猎熊,哈萨克族牧羊,高山族种芋头,土家族栽栗树,无不与此有关。久而久之,食物来源及其调制手段便会演化成为食俗事象的主体。二是政治原因,饮食民俗经常受政治形势的支配,尤其是当权者的好恶和施政方针,往往会左右民间食俗风尚的兴衰。像唐王朝崇奉道教,视鲤鱼为神仙的座骑,加上“李”为国姓,讲究避讳,故而唐人多不食鲤鱼,唐代也极少见鲤鱼菜谱。又如元代对各少数民族和宗教采取宽容、利用的政策,重视边陲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西域食品”“畏吾尔食品”、“回回食品”、“西夏食品”、“蒙古食品”“女真食品”、“高丽食品”和“南番食品"得以介绍到中原,还有明代宫廷时兴用红木八仙桌宴享群臣,清代王公以能吃到御赐的“福肉“为荣,上行下效,都蔚成风气。三是地缘和气候原因。饮食民俗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地域和气温不同,食性和食趣自然也不同。像西北迎宾多羊馔,东南待客重水鲜,朝鲜族爱吃苹果梨泡菜,壮族会做竹筒糯米饭,以及东淡、西浓、南甜、北咸口味嗜好分野,春酸、夏苦、秋辣、冬咸季节调味的变化,均与“就地取食”、“因食制菜”的生存习性相一致。这种饮食上的地区性差异,正是各种菜系或乡土菜种风味特征形成的主要外因。四是宗教信仰原因。“民俗是退化的宗教”,不少食俗乃是从原始信仰崇拜或现代人为宗教的某些仪式演变而来的。像蒙古族尚白,以白马奶为贵;高山族造船后举行“抛舟”盛典,宴请工匠和村民;布朗族逮着竹鼠必须戴花游寨后方可吃掉;水族供奉司雨的“霞神”完毕大伙才能分享祭品;还有和尚们过“浴佛节”,穆斯林过“斋月”,广州商人正月请“春酒”,厨师八月十三朝拜“詹王”等食俗的出现,皆源于此。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教义和戒律对教徒的约束力极大,故而此类食俗一旦形成往往就很难变更。五是语言原因。语言既是人们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食俗世代传承的工具,同时语言本身也是民俗事象之一。像刀工、涨发、焯水、走油、火候、调味、端托折花这类烹饪术语的问世;餐旅业中常见的店名、菜名、席名、台名楹联、字幌、厨谚和歇后语的流行;以及某些食品的传闻掌故,某些地区的饮馔歌谣,某些菜种的方言土语,某些名师的雅号美称之类,无不具有这种属性。而且不少涉馔语言被各阶层采用后,就变成全社会习用的普通词汇;随着这类词汇的广泛传播,它所体现的食俗也就逐步地深入人心了。
饮食习俗随着经济文化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科技进步而进步,食料食材及烹任技艺与饮食民俗的相伴共生关系。例如:生食阶段与图腾崇拜;熟食阶段与火神敬仰;烹饪草创阶段与氏族的凝聚心态;原始祭祀阶段与先民的媚神活动;食物品味阶段对原料的开发和工艺的钻研;菜点命名阶段对口承语言民俗和杂艺游乐民俗的借鉴及移植;筵席配器阶段对实用工艺美术的欣赏;诗酒酬酢阶段对人生思想境界的追求;风味流派形成阶段对乡土气息的重视;科学烹调阶段对营养卫生等。如生食阶段的图腾崇拜:图腾是对某一种特定的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的有目的崇拜信奉图腾的氏族,均以某种动物或植物或生物作为其氏族的称号,并认为同他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禁止对他们的捕杀、食用或损毁。又如熟食阶段的火神敬仰炎帝“死而为灶,尊为火神”。后世婚俗的“灯曲罐”就是由原始保存火种的“火种罐”演化而来的。
地域风情
古人说:“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意思是说,由自然条件促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酿成的习俗叫做“俗”。这话是不错的。用今天的话来概括,风俗是一个民族在饮食、服饰、建筑、交往等方面最具有本民族特征的表现形态。
地方风情食俗,是以风土人情作为显著标识,流传在某一区域内的饮食民俗。他在气候环境、物质生产、文化传统和烹调习惯的影响下产生,其特色往往通过特异的食料、食具、食技、食品、食规、食趣和食典展示出来。这一食俗中又包含活跃在千家万户的居家饮膳食俗,依附于婚寿喜庆的人生仪礼习俗,植根于茶楼饭馆的饮食市场食俗以及孕育在东西南北的地区乡土食俗。在居家饮膳食俗中,三餐调配、四季食谱、祖传名菜、养生古法、口味偏好与中馈执掌,均与各自不同的家风家教和生活习性相关。在人生礼仪食俗中,无论“红喜事”还是“白喜事”,只要是告知至爱亲朋,宾客无不携带重礼登门表示心意,主家在举行相应仪礼之后,所操办的盛宴大多要讲究“逢喜成双遇丧排单、庆婚求八、贺寿重九”的排菜规矩,并且菜名注重“口彩”,把酒席与礼仪、祝愿结合起来,以红火、风光为满足。在饮食市场食俗中,店堂装璜、厨务分工、菜点制作、经销方式、服务规程、接待礼仪等等皆有常例。并努力呈现鲜明的地方色彩和店家的经营气派,与乡景、乡情、乡物、乡音、乡俗、乡味、乡礼珠联璧合。留下明显的经济地理痕印和审美风尚的遗迹。俗语云:“天大地大,吃饭事大。”人在幼童时是父母“供其衣食,修其不恭”;在成年时,仍由父母“供读就学,理其婚嫁”当你年老后,你的父母已进人老年,你就得对父母“供养送终”。这就是“养儿防老”、“吃饭事大”。这便是国人“恋家”、“守土”、“尽孝”的风尚的根源。这中间的“养”字,在很大程度上是吃饭。
秦陇馔食
秦陇地处渭水中游河谷川塬,秦岭陇山脉系。是三皇故里、周秦肇基、汉唐畿辅、四季分明、物产丰富、通衢四射、交通发达,人们知礼重教,文化底蕴极深,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地之一。山区以玉米、土豆为主,辅之于荞、莜、燕麦、小米、大麻,除养鸡猪外且圈养或放牧牛、羊。川塬以小麦、油菜为主,辅之于玉米、小米、豆子。除养猪、鸡、役畜外,还养肉驴、肉牛。有河塘、潭池之地,有捕鱼之风,山区有冬猎之俗。在饮料方面,虽不产茶,然由于交通发达,饮茶并不缺茶,西府自古有“酒乡”之称,名酒“西风”、“太白”、“秦川”,宋代西府酒税占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可见产酒之盛极。这一切为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天长日久,也形成独具地域数风情特色的馔食和饮食风尚。
日常饮食“一日三餐,不离馍面”,“一天不吃面(面条),好像没吃饭”。
节日饮食以年夜饭为例,川塬是“炒盘子”,而山区多是“大糁汤”。大年菜“大年菜”是“对盘”,其食材:有肉片、豆腐、粉条、豆芽、白菜等。制作采用烹、炒、翻碗、装盘、上桌。肉片是煮熟的大肉块,切成“寸寸五”见方的片,加糖、调料炒成红色,白色豆腐过油,切成“寸寸五”见方的片,粉条、豆芽、白菜分别烹炒。装盘前先将烹炒好的肉片、豆腐沿大碗内壁分别花插摆放,再将粉条放进碗内。最后将豆芽或白菜分别填入两个碗心。最后,将盘子扣在装菜的碗上,然后将碗和盘子反过来,取掉碗即成“大年菜”。民间俗称“猴儿顶灯”。红色的肉片,金色的豆腐,长长的粉条加上易“生”的“活菜”豆芽、白菜,形成一副对联的上联“洪福齐天寿日永”的心愿追求。
大糁汤在深山地区虽以玉米、土豆为主食,但家家户户都杀年猪,都自做豆腐。有的自制“明溜酒”。他们的“大年饭”,名字叫“大糁汤”。将玉米皮舂掉,下到煮过肉的肉汤里煮,待糁子将熟,再下豆腐块,煮熟的大肉块、土豆等蔬菜,调味,再炖一下即可。金色的玉米,玉白的豆腐,喷香的肉汤及示春翠青的蔬菜一锅煮。可谓醇香四溢,余味无穷,别有风韵,构成了一副对联的下联“金玉满堂春常在”的心意祈盼。
礼仪饮食有“三分食物七分情趣”之说。平时待客是“早是油饼荷包蛋,午是对盘臊子面”。红白喜事讲究“逢喜成双,遇丧挑单”,“庆婚求八,贺寿重九”的排菜规制,且菜名重“口彩”。宴席有“一盘端”、“十三花”、“八大件”的式样。凤翔还有“敬老孝子宴”,在宴席吃到尾声时,主家再给每桌上八个肉菜,每人四个馒头、三块点心、两个包子、一张麻纸,称“代衬”,让客人把蒸馍夹肉,点心、包子包起来,带回去孝敬老人,故称“孝子宴”。
宗教饮食以制约出家人而有“清规戒律”,形成清丽的素菜和清真菜。禁绝“五辛”,注重“三厌”,荤酒回避,斋戒临坛。佛家有“只吃朝天长,不吃背朝天”,小乘佛教有:“只要不杀生,也不禁荤腥”。穆斯林过“斋月”等食禁、食礼和食规。
市场饮食“关西陇东”的饮食虽未为形成进入中华“八大菜系”,却有名吃名僎誉满天下:如岐山臊子面、面皮、锅盔,风翔豆花泡馍、陇县马蹄酥、油璇饼,宝鸡菸酥皆是名驰中外的品牌。
烹饪技巧 烹调是对食物进行选择、加工、加热、调味以至制成菜肴。西府《七言杂字》一书:“家中有事来亲朋,提上菜篮儿街上行,要卖茄子韭菜蒜,黄瓜葫芦捎带葱......对鲜菜等食材通过“看、闻、摸、按、敲、尝”等法挑选。根据食材的特点,在烹调中多用“炒、烧、溜、蒸、炖、烩、炸、拌、卤、氽”等方法,放在碟、盘中,既美观受看,有保证营养不流失。新媳妇在婚礼中下厨“试刀”就是对做饭的考试、验证,以启人人都是烹调高手,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厨艺的传承。
饮食风尚还有“茶宜静,酒宜喧”“过日子怕三壶,酒壶茶壶和烟壶”“瓜子、老婆、烟,不可在身边”“三年不喝酒,买条大黄牛”之俗谚。
民间饮食制度一般是一日三餐,有些俗谚反映了民间的一些饮食制度。如:早晨好,上午饱,下午少”,说明民间对午餐的重视;对粮食、蔬菜、水果、肉蛋,讲究适时吃鲜:“打了春的萝卜立了秋的瓜,死了老婆过丈人家——是那回事:可不是那个味了”;在饯行、接风时讲究“出门饺子回家面”;讲究吃饭时的规矩:“吃不言,睡不语”“吃饭摇膀子,早晚断嗓子”“若要身体壮,吃饭嚼成浆”“男人吃饭,狼吞虎咽,女人吃饭,细嚼慢咽”;重视“病从口入”,注意到吃饭与健康的问题:“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但是:“吃面多喝汤,胜似开药方”“吃肉不如喝腥汤”“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吃八分饱,不把医生找”“少吃有滋味,多吃伤脾胃”“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多吃一勺,半夜睡不着”“少吃多餐,病好自安”“小儿若要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应该多吃些什么:“吃萝卜喝茶,气得大夫满街爬”“夏吃萝卜冬吃姜,饿煞街头卖药方”;少吃些什么:“桃饱人,杏伤人,李子行里抬死人”;什么部位最好吃头辣腚臊,吃萝ト吃腰”。也提出了许多吃的禁忌:“早酒晚茶黎明色”“吃葱又吃蒜,爹娘死了捞不着见"“六腊月不吃牛羊肉”|“五马六羊,七月里狗肉不能尝”。但有时也忽视吃的卫生,以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