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作者信息:
于海波,男,生于1955年3月,大专学历。1971——1973年参加襄渝铁路建设,宝鸡市医药玻璃厂退休职工,群众文化爱好者,曾在《陕西青年》、《宝鸡日报》发表文章多篇。
我的祖籍在河北省保定地区,后移居陕西省西安市。我于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西安。一年后,因父亲工作调动,全家迁居宝鸡。1970年从宝鸡市龙泉初级中学毕业,当时还不到16岁。
1971年3月4日,是我走出学校大门到陕南三线襄渝铁路工地的日子。
1971年3月22日,是我的16周岁的生日。在陕南秦巴山区,我度过了16周岁的生日。那天,我的学兵连战友几个人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就是每人给我掰的一小块馒头,却使我终生难忘!
1971年3月22日,我们学兵连200多人要进深山扛柴。当时公路未通车,粮煤运不进来,粮食不够吃,做饭烧的是木柴,要进深山去扛。走之前,每人去炊事班报道领到一个二两多重的馒头,这就是中午的饭。
说起这馒头,其实就是没发酵好蒸熟的面团,因为做馒头的是我们这些刚从学校走出的十五六岁的孩子。开始学着做饭,能蒸熟吃到肚里就不错了,谁还计较蒸的好坏呢?
早晨6点多出发,一路上我们的劲头实足。尤其是我,因为我牢记着今天是我生日,能在这山清水秀的秦巴大山里扛柴的路上,度过一个革命化的生日,该是多么有意义啊!于是,我边走边小声唱着校园之歌,一路小跑,向山上爬去。
但是,毕竟我们人小,体力有限,等到了目的地,人人累的上气不接下气,一屁股坐在土坡上,再也不想起来,欢快的心情没有了,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面对几十斤重的柴禾,扛回去还得再走40多里山路,需要体力呀!
我们从小没有干过体力活。中午12点钟,这时人人肚子都开始“咕咕”叫了。中午饭就是每人带来的一个馒头,能吃饱吗?气氛很快沉闷下来。人人多想自己手中的馒头能变成几个,能吃饱慢头该多好呀!一个馒头下肚,扛着沉重的柴禾走回去到营房,就到天黑八九点钟了,才能吃上晚饭。但是要坚持下去,要把柴禾扛回去,这是任务,这时我们三个一群,五个一团,围在一起吃着馒头。用双手捧着山中的清泉喝,我吃着吃着,不由自主的小声冒了一句:“今天是我16岁生日。”我无意中的这句话,让旁边的几个学兵战友听到了,他们都看着我说:“你过生日,怎能饿肚子?”于是几个人每人给我掰了一小块馒头,送到我手里,很快我的手里捧起了那么多的小馍块。大家说:“吃吧,祝你生日快乐!”我说什么呢?我的心情好激动呀!团结友爱战友情,此时此刻多珍贵!我无言的点了点头,泪水涌出来了!我把脸侧向一边,看着峻岭群山.......
在襄渝铁路建设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经历了很多苦、累、险的各种场面和考验,洒下了更多的心血和汗水。1973年6月24日,我们建设的蜀河隧道通车了。蜀河隧道全长2852米,是我们劳动的双手干出来的。自从我们从宝鸡家乡来到陕南,两年四个月没见到火车,今天火车终于来了。我们胜利完成了任务,带着笑脸,回到宝鸡家乡。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我的家庭也和大家一样,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每当我过生日,孩子们给我送生日蛋糕,我们一起吃生日宴的时候,我就不由自主的回想起我的16岁生日情景。
1971年3月22日,难忘的生日馒头,那是一个艰苦奋斗的故事,回想那一块块馒头,体现的是战友的真情。就是那一块块小馒头,也是那个年代的人,在自己都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为别人献出的爱心。
改革开放40年了,我们的生活好了,不仅能吃饱肚子,而且能天天吃到各种各样的美食,这是国家改革开放好政策给人带来的幸福生活。
四十七年过去了,每当我回想难忘的生日馒头,当时我们在襄渝铁路建设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一情一幕................就浮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