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一、冬至winter solstice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称“长至”、“一线”,意指这一天中国所处的北半球白昼最短,以后每天白昼渐长,“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称为冬至。 按农历历法,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有八个标志阴阳四时始末的节令,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旧时,每逢此八个节令,都要举行祭祀、游乐活动。冬至后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开始上升,古人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福祉,所以把它定为一年节令的开端。良辰吉日,故然要举行庆典。
二、冬至习俗-数九九festive customs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九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这些谚语和顺口溜在许多古籍:卜部多有记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今天起,就要格外注意防寒防冻了。
三、饺子的来由Dumplings 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冬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
张仲景有句话:“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当时正值隆冬,大雪纷飞,十分寒冷。白河两岸老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伤了。 张仲景看到此情景,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建起医棚,在冬至那天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用水煮,然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像耳朵似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问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全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被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形状,包成食物,叫“饺子”或“扁食”。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
而今饺子作为主食之一,已经发展成了种类十分丰富的“大家族”,而且还获得了“好吃不如饺子”的美名。饺子不仅美味,而且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食物,基本上可以说不管什么馅料,只要你想包、能包,就能变成饺子。 说起饺子,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家,尤其是在外的游子。想起冬至时,全家人一起欢快地品尝饺子,如果谁不愿意吃,母亲总会提:冬至不吃饺子,是会冻耳朵的!大年三十的时候饺子更是成为了一大家人感情和年味儿的调和剂,也许几家人之间往来少了,但一起包着饺子,聊着家长里短,彼此间亲近了,手里包的仿佛也不是饺子,是对今年的回顾和对来年的祈愿。
这种节日的特别纪念,让人不由自主会想起关于饺子的故事,你的我的。 话说不知道“医圣”张仲景当年在饺子里包都有什么呢,吃货的关注点总是离不开美食,哈哈哈。朋友们今天都吃了什么馅儿的饺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