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关中十三珍——岐山味道

我身边有不少岐山的朋友,最早认识的一位长得很喜庆,据他说祖上是明朝南京的军官,随部队派驻在岐山,这一驻就是六百年。这点我和他很象,我祖上是明朝楚王所在的荆州人士,都是国姓。远隔千里,却在西安相识,真是缘分。

    直爽、聪明、义气是岐山人的性格特色,还略微有点小执拗。品尝岐山的味道最早是从一碗岐山臊子面开始的。当时我在校办工,门房有个小伙子是岐山人,一脸的憨厚,手脚很麻利。有天晚上一个人加班写材料,正觉得饿,小伙子端了一碗面进来,说是自己做的正宗岐山臊子面。看一眼,面条细滑,汤色红亮,臊子五种;闻一下,酸香醇厚,口舌生津;尝一口,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小伙子问我好吃不,我说这简直不能说好吃,是太好吃。又问还要不,我说有就上。一口气咥了四五碗,突然想起来,问,我吃这么多,你们怎么办?小伙一笑,我做的多。我老家吃这面,不来个十几碗不算吃好。我的天哪,好饭量。从此对岐山味道有了印象。




    岐山的历史好长好长,这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为古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商代末期,古公亶父率周部族由豳迁岐,在岐下周原地区建邦立国。秦汉时,岐地属雍县;北魏置周城县;北周置三龙县;隋开皇十六年(596),三龙县治西移40里,更名岐山县,迄今已1420年。

    而且这里的民俗文化也是非常深厚,剪纸、版画、编织、刺绣那都是传了多少代人的。社火、锣鼓、曲子等在民间经久不衰。在吃的上面,岐山人也是很讲究的。与酒席相比,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的风味小吃更为出名。工艺精湛的臊子面、锅盔、挂面、面皮、酥饺等也是在世间传承了上千年,而且越来越红火。




    了解岐山的味道,我认识的第二个人是肖红军。2015年春天,去岐山为“陕西美食探秘走进岐山”探线,搜寻当地的名胜古迹、名店和名菜、名小吃。到岐山后除了政府派人接待,还有一个老板陪同,介绍说姓肖,在蔡家坡有餐馆,生意非常好,很有名。一起到五丈原看诸葛亮庙,讲岐山的餐饮状况,话不多,但很实在。

    岐山的餐馆分布在全县十二个商区,据不完全统计有1100多家,但蔡家坡镇是其中最为繁盛之所在。当地有个说法:世界有个新加坡,宝鸡有个蔡家坡。念起来来也是朗朗上口。这里一直是陕西西部著名的工商业重镇。原名田家坡,北宋末年凤翔知府蔡钦葬于北坡,遂名蔡家坡。这里商业和餐饮自古发达,主要是交通便利,过去是西去丝路的一个站点,后来是西兰公路的必经之地,现在的高速公路在这里有出入口,高铁在这里有站点,南有渭河,北有宝鸡峡,水资源丰富,所以蔡家坡真是个风水宝地。就这么个不大的地方,各类餐馆70多家。川湘鲁粤也是应有尽有,陕菜更是必不可少。五丈原的北星楼很有特色。而肖家餐饮的肖老板更是抓住了机遇,他创新的西府十三花宴席,还有卤猪蹄以及各类小吃人气很旺,外地很多人都会慕名驾车而来品尝。吃了美食再到渭河边赏赏美景,幸福有时候很简单。




    岐山人能干,也很宽容,也会享受。夜幕降临,三五好友就会结伴找寻美食。这就要说到我认识的第三个岐山人,就是陕味火锅,旺家九味的创始人张忠锋。这个小伙儿也是不简单,话不多,内秀,能把陕味火锅在全省开了40多家,蔡家坡就是他事业的起点。

    现在的岐山发展很快,已不是古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夜生活很丰富,岐山作为陕菜之乡,作为宝鸡地区的饮食重镇,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是很重的。因为岐山面非常有名,所以有些人就认为岐山面就是岐山食文化的代表,这个有点太小气了。岐山是周人的故乡,是周礼的诞生地,仅仅一碗面就能涵盖了他的饮食文化吗?绝对不可能,岐山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除过他的面食,他的宴席,他的陕味火锅(是改良过的陕西暖锅),他的小吃,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岐山的味道传了千年,至今飘香。




 到了岐山,看完周公庙先别急着走,到河边走走,到塬上看看。进到醋坊闻闻,走进面馆尝尝。天黑了,坐在夜市上喝点酒,吃点菜,与当地人聊聊天,他们会告诉你岐山昔日的故事,指着一片旧厂区,述说当年的辉煌。上世纪六十年代,岐山迎来了很多东部南部的客人,有技术人员,有工人,有知识份子,在这里建厂,搞建设,千年古镇摇身变为工业重镇。时代在发展,当年的喧嚣已沉寂,厂房旧了,机器老了。新的信息却来了,新的行业在替代旧的行业,过去成为了故事。

    五丈原吹过来的风沾着渭河的湿气,扑面而来,古今之气合为一体,一代一代的岐山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来一次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抚今追昔,也许会让你产生灵感,也许你只会感到舒服,这样也很好。